房玄龄协助秦王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参与玄武门之变主谋之一,帮助李世民谋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年间,他更是以丞相的身份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定国策、立朝法、精朝制,最终成就万古不朽日月同辉的贞观之治,造就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盛世,他本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良相之一。
杜如晦投入李世民帐下比前面两位稍微晚一些,是在李家军进入长安城之后,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职曹参军的,他最突出的能力就是他总能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方略,具备超常的决断力,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正确的事情。在贞观年间,杜如晦与房玄龄同心同德,相互配合,共掌朝政,房谋杜断,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左右宰相,是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华夏历史上的一代名相。
正当长孙无忌一时不知道如何才能够找出太子府谁人负责具体实施偷运铠甲的时候,也就是在李世民要离京陪同父皇前往仁智宫避暑的前一个夜晚,又收到一个小纸条,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的名字。
李世民连夜唤来长孙无忌,将此信息告诉他。
之后,就发生了前面已经叙述过的“杨文干事件”了。
事情的结局有两个方面是李世民集团成员所没有预料到。一是李渊在短短的数天时间内,就识破了所谓“谋反”不过是一个陷害太子的局子,而构陷此局的主谋毫无疑问就是秦王本人,或者是秦王府的属下,总之秦王本人是脱不了干系的,杜淹被流放就是对秦王的一个警告第二个没想到是圣上在“杨文干事件”期间居然有过改立李世民为储君的想法,说明李渊原本还是在乎李世民这个二儿子的,然而,这个在乎也恰恰是“杨文干事件”之后就基本上消失了,易储的可能性对于李渊来说,从此不再是一个选项了。
李渊既然已经看穿了“杨文干事件”的实质,理应对秦王和太子都给予相当的惩戒,但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地低调处理了此事。他没有责罚秦王,就相当于惩戒了太子反过来,他没有惩戒太子,就相当于责罚了秦王。李渊在他们两之间玩平衡,他既要维护太子的储位,又要保证秦王不会因为威胁到太子而受到后者的伤害,也就是说,两个儿子之间既要存在一定的张力而互相牵制或制衡,这样才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但这种张力又不可过大,否则就超出了他老李的可控范围。
一方面,李渊之所以没有责罚秦王,只是流放了杜淹,一是因为老李彻底了解了太子的心思,毕竟他辅政监国多时,已经食髓知味,要他放弃储位,他会跟你拼命,所以动什么都不能动大郎的太子之位二是为了警告太子,他乘皇上离京而私运军械不仅违制,而且是对圣上不遵,更重要的是他在东宫扩展和加强武力是对父皇的一种威胁,犯了大忌,必须适可而止,打压排挤秦王可以,但要点到即止,不可过分。久久看书kanshu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