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读《鲁迅全集》后有文(1 / 1)独自言语首页

旧中国多遭难,社会动荡不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刊物新青年正处消沉时期,某一夜,编辑钱玄同照常去好友周树人家小坐闲聊。钱玄同翻了周树人的古碑钞本后,建议他去写一些文章。

1918年5月,新青年上刊载了一篇名为狂人日记的,“鲁迅”这一笔名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犀利而勇猛的“刀笔吏”,一位冷静而深刻的思想界先驱,一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真正勇士。

为了瞻仰伟人的冰山一隅,几个月前买了一套鲁迅全集,认认真真翻阅了一遍,对鲁迅的生平、思想以及精神有了一些基本了解。全集收集鲁迅生平写就的论文、杂文、散文、散文诗、、序跋、日记和书信等作品,这些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一代伟人的半生,甚至一段历史的碎片。

鲁迅的文章是冷静的,甚至过分冷静,而冷静的根源在于笔调和思想。

冷静的笔调是鲁迅冷静的选择。其一在于不抒情。鲁迅善于评论,犀利的评论往往一针见血地刺中隐藏于旧中国的种种弊端,冷静的气势直冲读者,但笔调却不容易辨认。他不怎么写风景,但是关于风景的描写却能非常直观地体现冷静的笔调。从找到的寥寥几段风景的描写中,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之处,他只是非常客观地呈现事实,没有一丝修饰与抒情,有些地方的抒情需求已经呼之欲出,但他就是不抒情。其二在于避用好看字样。鲁迅极不喜欢用好看的字样,以至于他的笔调冷静的另一个说法是粗砺,就像用粗刀划过钢板,霸道而不失锋利。在他给许广平的信中,有一个关于女性文风的话题,他说看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判断作者是女性还是男性,而这原因的一大部分在于女性大都喜欢抒情和用好看字样。

冷静的文章是冷静思想的呈现。鲁迅曾说:“假如一间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并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最终,他还是选择大声嚷嚷。他写狂人日记,告诉人们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他写药,告诉人们这是“吃人”的社会他写孔乙己,告诉人们封建制度下的教育害人太深他批判封建社会中愚昧无知的群众,批判腐朽读书人的孔儒,批判封建保守的保皇派,批判华而不实的海归派,批判残暴的官僚主义他的呐喊惊动了熟睡的人,他们睁眼彷徨地着眼前的现实,惊恐了,便惊奇于呐喊者的喊声的雄壮和沉稳,把这称为冷静。思想更偏向于清晰的逻辑思维,更偏向于理性,不似精神,更偏向于冲动与感悟,更偏向于感性。空有一腔热血并不能挽救危难中的中国,只有保持清醒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才能看清敌人藏于黑暗中的刀刃。所以他要保持思想的冷静,以便将敌手与前路看得更清晰。

鲁迅用冷静的笔调将冷静的思想呈现于文章,传达给仍然处于昏聩无知的国人面前,希冀集聚更多的力量,为饱受苦难和压制的中国寻求一个光明的未来。

作为文人,鲁迅始终坚守着文人的气节。鲁迅早期的文章,锋利无比,凡刀刃所向,必指“敌害”,读起来畅快淋漓。后期的文章,文学气息更浓厚,刀锋内藏,却依旧不失风骨。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那时的文学界正深受时局压迫。随着国民党越来越意识到言论的重要性,统治阶级开始采取残暴的措施,试图用“文化统治”来阻止进步思想的传播。国民党成立了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只有经过审查的杂志书籍才能发行,对于不合格的文章,或被抽掉,或被删改合格之后才能发表,鲁迅戏谑在这种文化压制下的创作为“带着枷锁跳舞”。他们“禁止书报、封闭书店,颁布恶出版法,通缉编辑作家”,甚至“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以死刑”。鲁迅被列入过通缉名单,但是躲避归躲避,他照旧做文章。在被禁止的书籍名单中,鲁迅的多部文集被列入其中。不仅书籍被禁,他甚至还被禁止发表文章。他没有因此而屈服,而是不停更换笔名给各家期刊投稿,时不时对现状刺上一刺。在他后来将文章收集整理成册时,被删减的文字以及被抽掉的文章也被保留下来,并在序言详细叙说当时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压迫和残害,读者可以从中一窥统治阶级的残暴,也可以看到鲁迅想说而被禁止说的话,并从中感受到他绝不向统治者的残暴屈服的文人气节。

作为中国人,鲁迅始终保持战士的战斗精神。国家危难,大丈夫战死不惜。为了拯救国人的性命,鲁迅远赴日本求医,可他发现医学只能拯救国人的身躯,不能拯救国家的精神脊梁。他愤而弃医从文,以文为药,医治危难而腐朽的旧中国以笔为刃,刺杀朽坏中国脊梁的“蛀虫”。他将“吃人”的说法公诸于世,朝昏暗朽败的旧中国扔下一颗惊雷,与封建愚昧的旧思想发起挑战。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与校长杨荫榆的抗争中,他发表文章揭露批判杨荫榆的罪行,并痛斥杨荫榆的教授学者帮凶,这是他对教育压迫的战斗。“三一八”惨案中,手无寸铁的无辜请愿青年惨遭段祺瑞政府杀害,他发文指责政府的暴虐行为,发文为壮烈牺牲的爱国青年哀悼纪念,这是他对残暴官僚的战斗。关于对与文人的战斗尤为激烈与持久,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只是道出笔伐之战的一二。鲁迅曾在坟的序言中说,“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我就要专指斥那些自称无枪阶级而其实是拿着软刀子的妖魔”,“君子之徒的话,也就是一把软刀子”。同是“三一八”惨案中,许多文人对学生的爱国请愿无端诽谤,并故意进行错误的舆论引导,鲁迅对此发文加以斥责。鲁迅前期写文章猛烈而锋利无比,痛骂许多所谓文人,在遭遇挫折之后,他们开始群起反攻,即是谓“千夫指”,他冷眼相待过万刀笔伐,但他终拿起手中的笔刃与他们正面交锋,战得他们无力反击。有人说他不该将笔墨浪费在私人笔战上,但那只是他们不明白鲁迅的苦心,鲁迅所回击的,都是中国的文艺、思想界急需解决的问题,那是笔端的战争,也是文艺、思想界的引领。鲁迅非常重视外国文学的引入,在文学界重视原创而轻视翻译的情况下,他发表了许多文章,呼吁重视翻译,将外国文学、先进的思想引入中国,以此冲破封建下产生出的封建文学、思想的禁锢,他生命的最后两年还一直致力于果戈里死魂灵的翻译,这是他对封建制度下,古老中国几千年沉积的禁锢的战斗中的冰山一角。“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从执笔救国开始,到生命的终结,鲁迅始终秉持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坚定着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持续战斗。

鲁迅批判了大半生,但是他对青年是宽容的,并尽己所能护佑他们。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与校长杨荫榆的抗争中,鲁迅坚定地与学生站在同一战线,为学生们奔走,发文呼吁,竭力揭发杨荫榆的罪行。面对与杨荫榆同流合污的学者、文人,他公开发表文章痛斥面对教育部长章士钊的告状,他将公理呈交于法庭。最终,杨荫榆被迫下台,文人帮凶行径公布于众,章士钊败于公堂对簿。他对青年的支持与保护,犹如黑暗中的一道微光,让青年们勇于对抗教育压制,对抗社会的不公正。鲁迅不仅在为学生群体发言,在实际生活中,也对青年多加宽待与关照。鲁迅经常会帮助作家们向各家书刊投稿,那时有一个颇有才华的青年徐诗荃经常来稿,因为笔风犀利,颇有鲁迅风范,再加上当时鲁迅经常更换笔名在各家刊物上发表文章,所以俆诗荃的文章总被误认为是鲁迅写的,鲁迅因此而遭受了不少攻击,但他从未介意,一直帮着俆诗荃投稿。因为怕发表文章招来杀身之祸,俆诗荃还有些任性行为,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从未将自己的住址告知鲁迅,有事也只能等他自己上门他给鲁迅的每篇投稿都要求另抄一份再发表,并将原稿返回给他,鲁迅都一一尊重他的意愿。不仅是俆诗荃,还有很多青年也受到过鲁迅的照顾。在国民党“文化统治”的恐怖时期,很多青年、文人因为一些不相干的文化刊物遭受不白之冤。有一位叫曹白的学生,热爱木刻,也因为不相干的几张木刻而被抓进了监狱,待他出狱之后,鲁迅写信给他,建议他写一些当时的经历,并将这些经历的一部分以不让人看穿作文的人的情况下公布给世人。后来他们时常通信,鲁迅时常指导与鼓励他木刻创作,在鲁迅晚年生病最为严重的时候,连起身写文字都做不到,但他一旦好些,就会认真地给曹白回信,为他解开人生的疑虑。在全集中,有一张鲁迅的木刻,作者是曹白,木刻中,鲁迅神情肃穆,充满正义与担当,四周还添上他的文学作品的因素,由此可见一位青年对一位精神导师的景仰与敬重。对鲁迅来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青年,守护青年就是在守护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他义不容辞。

在古老中国遭遇巨大的危难之迹,民众愚昧无知,统治者昏庸残暴,文人固守封建旧思想。爱国者的爱国之举相继现身历史舞台,后又跌落为中国前进道路的绊脚石,成为旧中国的一部分。多少改革兴起又迅速衰败,中国却始终在危难中飘摇。在这看不到前方道路的昏暗时刻,鲁迅的出现,像黑夜的曙光。从弃医从文到生命终结,他以冷静的思想,不屈的气节,持续的战斗精神,指领着中国人前进的步伐,护佑着中国的希望,在暗云风涌的时代,清扫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引领着中华民族于黑暗中寻找光明,于飘摇中寻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