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是一系列非常有深度的报道,对于龙脊市沙尘暴的调查,李锋芒带领特稿部并没有完全挖到根,或者留了情面。但引起央视调查栏目的介入,就从这次报道开始,毫不留情把诸多封盖的毛病暴露了出来,引发了河右当地诸多不满。
这就像一个五星级酒店,进去后就很整洁,你都不好意思乱扔东西,如果这个房间本就是凌乱的,估计很多人进去就随地吐痰了,因为满地都是污秽,这不是从众心理,而是一种大众意识。
特稿部这篇龙脊沙尘暴调查之一“蓝蓝的这片天”,是五篇系列报道的开篇,为此总策划李锋芒借用了第三篇的一些素材,这一段话是开头,是记者看到一个场景后的感叹,李甫刚开始觉着莫名其妙,但读完马上拍案叫绝。
这是一次非常费力的编辑,李锋芒把他跟黄长河与赵晨光采回的稿子,全部打乱糅合在一起,再依照编辑意图一一分出要的东西,然后统一用一种写作手法。
他从河右省最北边属于北江市的一道沙坡开始,也不知什么时候这片沙坡消失了,去哪了?然后他不回答,直接从一片数百公顷的灌木林展开新闻报道,灌木林几乎是半沙地半植被覆盖,再往北就是沙漠。这块辽阔的灌木林已经逐渐被当地人漠然毁掉,这个过程是十年。不知道谁是第一个,但似乎每一个都在伸手破坏,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吃饭为生存,煤炭价格越来越贵,而此前可以砍柴的山上已经没有一棵树一根枯草了。
接着,李锋芒设计了一场风,跟着早春从沙漠上掠过,到曾经的沙坡被挡了下,而后减缓进入这片灌木林……不,沙坡没了,灌木林也没了,毫无阻挡,一路南下,沙尘飞扬,这沉重的风被两侧的山挡住,只能顺着中间长驱直入。
再往前刮,又是一片古老的防护林,据传龙脊曾是国都所在地,那时候这里的皇帝下令种了这片林。后来,农业学大寨砍伐了多半修成梯田,再后来这里开始挖掘煤矿,剩下的林子都变成了矿井里的坑木,因为这些林子长了好几百年,密度很大很结实……古老的防护林没了,风继续刮,前面就是龙脊市北边的山了,山下是河右省最大的炼钢厂,河右省最大的化工厂,河右省最大的发电厂……烟筒林立,乌烟瘴气……也不知什么时候,山上的树死光了,植被没了,变成光秃秃的石头山……
最后李锋芒让这风进入了龙脊市,他从各大超市、菜市场随处免费可以拿到的塑料袋开始,进入到城南的塑料厂,再进入城西的洗煤厂,还飞过城东的采石厂……
一口气看完,李甫叹口气:这漫天的沙尘暴谁之错?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啊。
李锋芒说可以这样说,也不能这么说,最重要是缺失了监管。这五篇系列报道在这里,我都提交了,李总,我建议每天一篇,连续报道,我打听了一下,国家督导组在龙脊市待六天。另外,怎么想办法让他们看到咱们的报纸,请李总协调咱的发行部门,他们住在龙脊西城宾馆。
李甫说好,都照办,让我先看完这五篇稿子吧,迫不及待的想读呢。
大体以“本来,现状,成因,反思,未来”分五个部分,总标题龙脊沙尘暴调查,围绕“这片天”做文章,分别是:1、蓝蓝的这片天2、哭泣的这片天3、暗淡的这片天4、寻找这片天5、恢复这片天。
连续五天占据头版头条,这个龙脊沙尘暴调查再次成为省城老百姓的议论话题,而司机永远是最先知道很多传言的,老石给李锋芒说:听说两江都市报本来准备弄这个选题,看了你的报道,戎建立马上说算了不用弄了,人家已经做到了极致,他说当时该给你说让你直接当副总编,也许就挖过去你了。
李锋芒笑着说这是咱们部门全体的功劳,你不看署名是我们仨人嘛,嘿嘿,老石同志,不利团结的话子不可以再讲啊。至于两江都市报,更是不要多说,毕竟是一个爹,兄弟报纸嘛。
对于保证让督察组看到这几天报纸的任务,田禾直接交给了甄青梅,这丫头也不辱使命,回来给田禾说完成了,国家关于省会城市大气污染督察组派到咱们省是七个人,每个人我都给了两份,一共给了十四份。
田禾笑着说每人一份就够了,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听说督察组来了后,要求封闭了龙脊西城宾馆一层,他们不是七个人吧,我还听说带了很多仪器,还有工作人员了吧。
甄青梅说没问题是七个,剩下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当地抽调的,之所以封闭就是因为这个,怕这些当地的往外传消息。
说穿了,长得漂亮与胆大都是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