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大好,景益深吸一口气,一时间觉得心情舒畅。想到再过几日就可以随军出征,满心期待,觉得兄长那些话皆是多虑,自己一定能杀敌在前,扬名立万。想到此处,不禁加快步伐,脚步愈加轻快的向东宫走去。 入了东宫,通报来意,宫门口还没有等上一会儿。皇太孙掌秉太监高新便迎了过来,躬身见礼,说道:“小公爷来的不巧,殿下早朝未散。”景益摆摆手,高新站直身体。高新体态胖硕,两颊肉多,笑起来脸上的肉推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景益歪了头,周身打量了高新一番,觉得这个以前认识的高新有些不同,但容貌未变,声音也未变。景益说不上来哪里不对,觉得就是和熟悉的那个高新感觉上有些生疏。 瞻基从小就是高新侍候,他本是太子原来作燕世子时的宦官,深得太子信任,故派去侍候瞻基衣食起居,日常生活。高新心细,这十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纰漏。景益自小和瞻基厮混一团,和高新也是十分相熟。景益心里寻思着,这两年在京时间少,难道生疏了不成。景益心甚疑惑但觉得也并无可能,没想其他,说道:“高公公多礼了,不知太子殿下今日去早朝了吗?景益回京还没有拜见太子殿下,特想前来拜见。”太子朱高炽心宽体胖,足下有顽疾,身体不太好,时而无法早朝。但太子重视朝政,常常即使忍着病痛也要观时事变幻,论举国纲策。景益也不知太子在不在宫中,只是礼貌地有此一问。 高新笑容更甚说道:“太子殿下今日未去早朝,今朝昧爽时分,太孙殿下独自去的。”景益听后,悄声问道:“太子殿下可是身体欠安?而未去早朝?”高新道:“尚未宣太医来诊。”景益觉得既然太子在东宫,于情于理都该拜见,于是俯身一拜说:“烦请高公公代为通传。景益欲拜见太子殿下。” 景益在殿外呆了片刻,阳光正暖,近日接连几日的好天气让景益十分畅快。从云南回来一路上都是春雨绵绵,更别提二个月前从京师离开去云南,冬寒正隆,路上风雪交加,景益独自一人十分艰苦。景益突然想到在洪都府城郊遇到的借自己伞给自己指路的白衣女孩,一时心中萌生不一般的情愫。春天里,万物生长。 太子殿下身边的内监前来通传,将景益带到太子的偏殿中。屋子不大,犹如寻常富贵人家的招待客人的大堂,只是细看那些内廷供奉的物件越加精美细致。太子侧坐在主位,一手拿着书,一手托着下巴认真品读。太子面目安详,见景益进来,放下书,笑眯眯地坐着。太子确实体宽,腿脚也不方便。景益走了两步,规矩的下跪行礼,口忽:“景益拜见太子殿下。”话音还未落,太子便说:“益儿请起。来,到孤身边来。”太子声音温和,景益有的时候觉得太子和大哥十分相像,永远那般温和,像是从不会发怒似的。 景益连走几步,身边伺候的小太监搬上矮凳。太子随意把书盖在椅子上,如同家常族中兄长一般对着景益说:“坐。”景益坐在一旁,看太子现下正在读的书是《东坡志林》,不禁低头一笑。太子才情文采世间少有,此时却像是忙里偷闲看些闲书。太子也随着景益笑了,自嘲一般地笑了。太子说道:“苏子瞻此人官场不顺,才思都倾注于日常小事之间。涉笔成趣,时不时看看这个也是挺有趣的。”景益比不得朱高炽博览全书,文艺趣志,淡淡笑了说:“是,景益对东坡先生诗文也是很喜欢的。蓬勃大气,乐观不羁,景益心生敬仰。” 太子点头表示赞同说:“这书里有几篇小文说苏子瞻记梦,梦中之事多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罢了,他也能从中启迪。若不是他这般豁达恬然的性子,生活岂不少了许多乐趣。”景益从小就喜欢听太子说道理,太子性子好,小时候有时太子同瞻基说话时都是笑容满面,不紧不慢,轻声细语的。不像他二哥时不时就吓唬他。太子叹了口气说:“所以说啊,世间世事如何变化,不失本心,为人豁达些能多得许多享受。” 太子说罢连咳了几声,景益忙站起来,贴心的在太子背后捶捶背,让朱高炽气畅些。太子摆摆手,咳嗽停了,声音带着些许嘶哑说道:“无碍无碍,春天都是这样。”说着拿起放在手边的白瓷青花的杯子饮了口水。景益关心地说:“太子殿下身体不适,可要传御医来瞧瞧?”太子摇摇头说:“前几日,初一御医来过,春天里都是这样。他们又开一单子药,都喝下去,孤都是个药罐子了。”说着,像是炫耀的把那杯水给景益看,说:“太子妃略懂医术,每年这个时节都喝这个,缓解不少。” 太子转移了话题问道:“你家兄长可好?” 景益知道太子问的是大哥,景昌和太子幼时曾为同窗,也是少年好友,景昌稍大后随父亲回到金陵京师,俩人才少了联系。景昌无心官场,在府中一心一意醉心金石之艺。但太子心里时常惦记大哥。景益说道:“家兄一切安好,劳太子记挂了。” 两人又聊了会子天,外面小太监通传太孙殿下回来了。瞻基一身朝服缓缓走进父亲的偏殿,见景益在旁,一挑眉毛,一副少年郎的表情。瞻基行礼向父亲请安,景益也躬身拜了一拜。瞻基见父亲神采奕奕,不同于寻常模样,打趣景益说:“益哥儿要常来,你一来,父王都精神不少。” 景益撇撇嘴,不理瞻基,太子倒是接茬说:“皇上前几日已经下旨,封景益为詹事府左春坊左思直郎。拟旨下达吏部,不日吏部就会向你宣读了。到时候益儿作为詹事府校尉,肯定要经常来东宫。”太子又接着说一句:“好一个少年校尉郎。” 景益诧异,他以为皇上令他随军应该就是给他一个太孙侍卫的头衔,他应该还是隶属于六扇门之中。却没想到皇上竟然打定主意让他长随皇太孙左右。 瞻基看景益呆愣的模样,说道:“还少年校尉呢,我跟皇爷爷求得是正五品的武略将军,结果指挥使大人”瞻基看了一眼景益,埋怨道:“就是你二哥,在旁边呢,说什么幼弟从无经验,亦无功勋,不敢接此重任。皇爷爷且说待他再想想,于是就只有少年校尉了。”太子哈哈一笑,目光流转到景益身上说:“景益现在才多大,以后有的是机会晋升。指不定等北征凯旋,就册封少年将军了呢。” 景益抱拳向着太子说:“景益确实年少没有经验,二哥也嘱咐过我要多听多看多学。”太子指着瞻基说:“景益武功高强,有他在你左右,孤也能放心些。瞻基切勿心急,战场凶险,千万当心啊。”太子声音儒雅平缓,就是能让人听得进去。瞻基恭敬一拜说:“父王放心,儿子知晓了。” 瞻基问候父亲身体,两人对话如同寻常父子,说了几句,瞻基与景益便告退出来。 瞻基先回屋换了身便装,叫景益在书房等着。瞻基到书房时,见景益已经端详起挂着墙上的宝剑。景益习武,众多武器都有研究,好久没见瞻基,没想瞻基得了如此宝剑。虽然景益叫不出这宝剑名号,但剑鞘镶着蓝玉,剑鞘花纹与中原铸剑花纹不同,细看这纹样像是有苍茫大漠的感觉。剑鞘如此名贵,景益慢慢抽出宝剑,剑身隐隐散发出一股寒气,饶是景益内功护体,都觉得寒气逼人。景益细细查看,瞻基近前来说:“刺一招试试。” 景益的师父苏铭中在江湖上被人称为“一双鹰眼阅世无数,一把尽啸破敌无双”的尽啸剑,成名来自于二十多年前,手持尽啸剑大破陕西道大盗,为民除害。景益虽最擅使枪,但他的剑法也不弱。瞻基只见景益手上银光一闪,挽了一个剑花,破空一刺。书房空位小,景益手上还留着劲道,剑气逼人,却见四步外的椅子从中劈开。瞻基双眼放光,景益也是吃了一惊。感叹这真是把绝世好剑。 剑入鞘,景益双手奉回给瞻基问道:“此剑好霸道,什么来头?” 瞻基接过剑,一副得意的模样,说道:“今年过年时,皇上例行赏赐有功之臣。想到去年“两田兵乱”后,我着手处理安南事务,直到贵州布政使司设立,我同夏大人拟条陈,“改土归流以解决分治之乱,皇爷爷十分满意,今年的封赏就格外隆重些。此剑名曰遗砮剑,唐朝末期是一位武功绝高的蒙古剑客的利刃。去年年末皇爷爷就定下要亲征大漠,赐我此剑也正是一平大漠之意吧。”瞻基聪颖,允文允武,虽然武功不如景益十几年如一日的苦练,却不是绣花架子,倒是有几下真功夫。赠他此剑,颇有宝剑赠英雄的意思。 景益听闻是遗砮剑,恍然大悟,怪不得此剑有如此威力。瞻基不知此剑后来的辗转,这把遗砮剑曾被蒙古人视为天子之剑,如同第一猛士的苏鲁锭那般珍贵。而四十年前遗砮剑在曾经的蒙古绝世高手龙现彦手上,祸害多少苍生。几年后剑易主,乱欲谷谷主楚暝箬使遗砮剑平定江湖,盛极一时,这把剑可以被称为天下第一神剑。楚暝箬退隐江湖后,而今这把剑是燕军收纳蒙古骑兵后,朵颜三部以表忠诚敬献于圣上,只有最勇猛、机智的高手才能御这把天下第一剑。景益的师父苏铭中曾经和楚暝箬交情匪浅,故此景益熟知江湖往事,心里明白圣上赐剑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