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大抵相当于后世的填空题,墨义则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但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对于常科考试中的这些项目,秦风是不太感冒的,秉承着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原则,他更注重的明算。
明算,主要是考数学类,几何类的学科,比如过去的《周髀算经》《五经算》《九章律》等。
封建时代,学子们主要以习文为主,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夺得功名,从此步入官场,光宗耀祖。
正是这种普世的价值观,学子们少有人去研究科学,所以这些学科就不被重视。
但既然要改革,那便改革彻底,减弱文科类的影响,提高理科数学类的地位,这样才能让大唐的发展插翅膀。
这只是秦风的初步构想,在未来,他甚至还打算加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科,当然这都得一步一步来。
这一举措自然不被所有人认可,他们的子孙后代苦读诗书十数载,却突然发现科举考试变了风向,变成了人们最不愿意学习的明算,这怎么能叫他们接受。
不少人站出来直言谏道:“陛下,那算学乃无用之功,哪比得明经、进士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