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比较优势(1 / 2)我们的1982首页

陈许又和周明旭交代了自己此行北京的目的和时限,然后写下了安城的地址和陈贤单位的电话,方便以后及时联系。

周明旭这才知道到对面这个小伙子竟然还没有高中毕业。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最后交待说:“还有六七天时间,我让几个编辑加加班,赶得上第一次连载。你这两天得去银行办一张存折,没事就来报社走动走动,稿酬还是蛮多的。”

“你是用本名投稿,还是准备用笔名?”等到陈许临走之前,周明旭又问。

“笔名吧。”陈许想了想,说,“就叫‘不良人’。”

……

接下来两天,陈许却并没有再来《首都日报》走动,除了出门办了一张存折之外,就一直在招待所里看书,所谓“临阵磨枪,不亮也光”。

经济类的面试和其他科目分开,单独安排在红四楼里。

整个楼里暖气开得足足的,陈许和一帮全国各地赶来的考生一道,站在外面等面试通知。

这对参与考试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重大考试,没人在这个时候有心情交朋友。陈许观察了一下,基本上人手一本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大多数人还摊开书本,在那里默背着里面的内容。

面试陆续开始,不断有考生进去面试,也不断有考生离开。

终于轮到了陈许。

面试官是两位老年人配上三位中年人,两位老年人看上去身体并不算太好,但是眼睛有神,精神状态不错,三位中年人应该是面试主力,后面还有一位小年轻,可能是书记员。

一个老年人合上手中的资料,抬起头,颤巍巍问了一句:“陈老头身体可还好?”

“师父身体很好,现在一顿还能吃四五个包子。”陈许有些意外,他万万没想到第一个问题是这个。

老年人点了点头,便不再说话,将面试主导权移交到三个中年人手里。

“看了你的资料,你的数理功底很好,为什么要选经济学,而不是理工科呢?”一个中年人提了第一个问题。

“可以说不是我选择了经济学,而是经济学选择了我。”陈许说,“小时候在农村,那时时常有鸡毛换糖的小贩,我就在想,为什么会有人拿糖去换毫无用处的鸡毛,等到我认识到鸡毛有用的时候,我妈正拿着鸡毛掸子对着我……”

教室里响起轻微的笑声。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交易的魅力……高中的时候又看了看经济学的相关书籍,才理解了经济学的魅力。”

“说一下,你觉得西方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

陈许想了一下,说:“我比较同意萨缪尔森的观点——比较优势。”然后在心里默默加上四个字“以后未必”。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不是问题,问题是它还能推导出另一个结论——“自由贸易最优”。

而这一结论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渐渐深入人心,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各类矛盾的不断激化,终于遭到了以克鲁格曼为首的众多经济学家的诟病。而这些经济学家里甚至还包括萨缪尔森本人。

各个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总是不断推翻再发展,重点还是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中年人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另外两位分别问了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现状,陈许答的中规中矩,只是谨慎地对“价格闯关”提了些意见,然后在一片赞许的目光之中被请出了教室。

具体的结果会在事后通知到地方,并不存在现场出结果的情况。陈许终于可以好好放松两天。

徐广峰今天早上早早出发去了天安门看升旗,现在还不知道浪迹到哪里。

陈许没有兴趣去找他,回了趟招待所,把相关证件带上,直接坐公交到了《首都日报》。三天时间稿子已经校对完毕,隔日就要发表。陈许和周明旭打过招呼之后,又去财务那里领了稿费,五百多块钱,厚厚的好几沓。

陈许前世也算是个有钱人,但那都是银行卡里的数字,不放在手上,根本没有感觉。这次收获的全是现金,虽然不多,但是一只手拿不下,陈许依然有些兴奋。

这么多钱随身带着不安全,他赶忙到附近的银行存了个整数,留了几十块放在身上备用。看到银行里的柜员一笔一划将金额写在存折上,再加盖印章,陈许才长吁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