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李咎让初三等人将几张拼音表也贴在外面棚子底下,说是“李老爷听说大家想自己学看三国,特命将这个注音法儿公示给大家自学”。
特意赶来听故事的人,就跟着第一天学会了些许拼音的人一五一十地学起来。这时说书先生又来了,说的还是头一日的故事。听众于是一边听故事,一边将故事和文字对照,只觉学得更快更舒坦。
说书先生一个段落要说三四遍,直到听众们快腻歪了,再往下说下一个故事。他每次都断在最要紧的关头,每次都留了大约五百来字张贴出来的部分不说,由此引导着大家自己去看故事。
再后来,那些常来听说书的人自己就能把张贴再看板上的文章看完,甚至还打趣说书的:“今儿您说到哪里呢?可别又留个尾巴不说了!早晚掀了你的摊子,换我来讲书!”
说书先生倒不怕被人掀摊子,说书要有这么容易那还能混饭吃?那书上写的也不像他说的这么天花乱坠嘛!
又过了几日,李咎在棚子的另一侧又设了个棚子,中间隔着门两两相对。这棚子里的看板上却不写故事了,写的都是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既有科普李园的耕种方法的,明明白白写着李老爷家如何制作肥料,如何预处理土地,又准备种些什么新鲜玩意儿也有失物招领,或是新鲜新闻的,东家丢了鸡西家丢了猪,去哪哪哪儿的路上落了大石头,近来暴雨哪哪哪儿的山坡有了缝隙可能会有滑坡山崩等等还有李园招短工的启示,李园有时候会有些活计忙不过来,招长工不划算,那便招短工临时做做,或者招人将活计领回家去做完了再送回来等等。
没多久,住得近的,或是会路过李园附近的人,都养成了特意看看那个展板的习惯。不知不觉间,他们就算不看拼音也能认字儿了。起初他们也没觉得,直到他们看书信、看布告、看契书不再需要识字的人帮忙念,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已经懂得了认字,再过些时候学会了写字,就算不得是睁眼瞎。
第二个棚子里的看板上,李咎特意留了一块空白的。其他人有想写的可以自己写了贴上来,李咎管这块板子叫“公开墙”。
“公开墙”空着的时间很长,直到农忙时才出现了第一个帖子。
这个帖子是幺娘和三九写的:“木子衣铺还要用花花草草的圈儿圈起来这四个字以显得是个店铺名,诚招女红短工。需得会裁剪缝纫。擅绣者尤佳。工钱计件,大件二十文,次件八文,小件八文十件,小件可带回家做。有意者往李园西角门找吴婶儿。”
这个帖子的字迹歪歪扭扭,一看就是初学者写就,只堪堪能说字字分明,容易辨认,加上每个字都注了音,很好看懂。
围观的人们里头有好几个早就对这块“公开墙”垂涎三尺,只是羞于张贴,现在见了这么丑的字都敢放出来招摇,他们也不甘落后,也写了帖子贴上去。
有商家打广告的“得月楼每日未时讲三国演义一折,茶水三文,大座儿十八文”,也有和幺娘她们一样招工的,有卖货的“鸡鸭仔三文一只,健壮,往处王婶儿买卖”,也有买货的“福茶庄收秋茶”……更有些在李咎看来违法的买卖例如买卖人口妻妾等等,这些不靠谱的都被李咎撕了,只留下认真生活的信息。
看消息的、听说书的、暗中苦练认字的,每天都把两个棚子周围挤得水泄不通。
每天这些信息都在更新,也不乏竞争对手互相撕对方的帖子,甚至有机伶鬼儿把茶水点心摊子支过来。围观群众看饿了看渴了,不得要茶要点心哦?最机灵的是对面几个小户人家,门前卖自家做的点心饭菜,门后做茅厕生意尤其那些住得远的,有三急问题难道还回家解决?当然就在附近找人家借茅厕。
人多了还免不了有兜售货品的,有人卖货就有人买货,来来去去的又添一层人,总之这些天过去,李园这方地儿,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