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在每个人身上,原生家庭生活中留下的印迹都是无法彻底消除的。这个印迹如影随形,一定会在你人生的某个时间和地方,不经意地袒露出来。
十二月进行的博士论文开题答辩,张智得到的答辩评议结果是“有条件通过”。
这是张智的导师田东晟教授和张智本人都没有想到的,然而,这个“有条件通过”的结果,却又是田东晟教授自己主动提议的。
张智的开提申请在暑假前交给田教授之后,田教授对论文选题的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核。
在此基础上,田教授叮嘱张智,在撰写开题报告时,一定要进一步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在题目的可行性论证上,切实做到具体、扎实。
张智十一假期结束回到海东一周后,田教授再次针对论文开题的创新点以及可能遇到的不可控因素等,与张智进行认真探讨。
张智根据导师的意见逐一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且在参考文献列表中,添加了他新近刚刚开始阅读的一篇出自国内一家科研机构的论文。这篇论文他刚看了引言部分,觉得参考价值非常大。
张智的开题答辩定在十二月中旬。
但十一月份,协会有一项赴国外考察活动,作为秘书长的张智,是考察团主要成员之一。考察活动前后用了将近二十天的时间,再加上考察前的准备和考察后的总结收尾工作,答辩前留给张智阅读文献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但就是这不多的时间里,张智还把他最后添加在文献列表中的那篇论文给遗漏了,没有再对其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
答辩会上,答辩组成员对张智论文选题的理论机制和模型、课题本身的方向性等内容都予以认可,答辩的大部分过程是顺利的。
不过,在答辩的后半部分,答辩组长根据张智的答辩陈述,却偏偏提到了张智遗漏的那篇论文。
“作为一个部属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你从实际工作的体会中,对这份文献中提到的关于一个国家是应该支持无用的基础科学研究,还是应该将资源集中于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研究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显然,答辩组长研究过这份文献。
其实,回答这样的问题,即使超出了答辩者事先所做的准备,但对于一个已经从事了多年科研工作的人来说,只要用辩证的观点去阐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这样,就不会太偏离教授们想要的答案。
有着多年科研一线工作经历的张智,并不缺少这种认识问题的基本素养。而且,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解决科研中的难题,也是他一贯遵循的原则。
但问题是,在张智根深蒂固的潜意识里,他是不看重基础科学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