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章 居然还是贡茶(1 / 2)大国乡是耶鲁哥的扶贫笔记首页

只见欧阳晓凤行云流水间,就把茶泡好了。然后,云淡风轻般地把泡好的茶,轻放在了在座各位的伸手之处。

“怎样?这茶。”欧阳向前等李小锋、张治学、顾小佳喝了一口后,急切地问道。

“嗯。还行,不过,仔细一品,好像跟别的茶有点不一样。”李小锋说道。

“得了吧,李大公子什么时候学会品茶了?”顾小佳揭穿道。

“怎么了,我就不能学会品茶了?好歹我也是出生书香门第,这品茶都不会,那还搞什么搞(意思是怎么混下去)?”李小锋一副不服气地说道。

“小师妹,那你就不知道了吧。李大公子现在每天闲得很,泡泡茶,品品茶,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再说了,没有什么是一泡茶解决不了的问题!李大公子,你说我猜得对不?”张治学开着玩笑说道。

“还是男人懂男人啊!治学,我先敬你一杯茶,等下,我们多喝几杯酒。就是,治学说得多好!没有什么是一泡茶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晓凤,再给我们来两泡,怎么样?”

众人哈哈大笑。

“这李大公子还挺幽默的啊!这可是我们村产的茶叶,很有特色的。我们村区位独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充足的气侯特点,非常适宜这种茶叶生长。

这样说,你们可能还不是很懂。我简单点介绍下这种茶叶的特别吧。我们村里的这种茶叶既不同于一般的红茶,也不属于白茶,跟绿茶呢,也有区别。更不是黑茶了。这种茶叶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不仅有我刚说的那些气候、雨水、阳光的要求,对土壤、温差等都有要求。一般生长在我们村海拔最高的山上。虽然茶树都是野生的,但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挑选,我们的祖先悉心培植了这种茶叶,当着宝贝一样藏在云雾笼罩的大山里,不是尊贵的客人来,一般都不拿出来的,都是留在家里留着给自己喝。

慢慢地,我们那里的人爱喝茶,在茶叶的采摘、加工、制作方面,一代又一代人传下了一套独特的特色工艺。刚刚你们见识的凤妹子的泡茶手法,也是老祖宗不知道多少代传下来的!”欧阳向前介绍道。

“确实啊,味道嘛,既不是一般黑茶的甜糯稠滑,也不是一般绿茶的薄荷清凉,也不是一般红茶的浓厚茂密。别有一番味道:回甘绵长,滋味饱满,清淡而不失深情,深情而不忘高远。有点意思。”张治学一边品着茶,一边说道,品了一小口,放下茶杯,继续说道:

“刚看晓凤的泡茶手法是你们祖上留下来的?确实跟现在流行的泡茶手法很大不同。”

“确实是祖上留下来的。张处长眼睛比较毒!我们村主要有三姓,欧,欧阳,阳,五百年前都是一家。这茶叶应该就是这三姓祖先留下来的。但这泡茶的手法融合了其他杂姓的智慧,比如李姓人家,朱姓人家,赵姓人家。我们的泡茶手法,主要有几个步骤。分别是: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取盏、点茶(七汤七点)、分茶等。”欧阳晓凤回答道。

“别叫我张处长,那生分。就叫我治学哥吧,我们都是同龄人。那你们这泡茶的手法,跟现在一般的手法,复杂很多啊!”张治学客气了一番,疑问道。

“确实如此,我们的泡茶手法据说是宋朝时候传下来的。相比于现代的,要繁复许多。其实,我们泡茶之前把茶饼碾成细茶粉的工具就需要好几种。加上泡茶时使用的茶盏、盏托、汤瓶等,主要有十二件茶具,有人称之为:十二先生。

必须经过七项准备工作,才能开始泡茶,也就是我们村说的点茶。点茶必须注水七次,同时,以茶匙或茶筅快速击拂茶盏中的茶汤,使茶末与水交融,直至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

别看我们这注水次数多,但整个过程不过数分钟,手速要非常快。据说,宋徽宗就是点茶高手。

今天在这里,是条件不允许,改天如果你们去我们村,我给你们再好好展示一下。”欧阳晓凤很自然地回答道,好像这些东西都是她与生俱来的,没有一点刻意的痕迹。

“那好,有机会一定去。向前,你们这茶好,不错,有意思。这泡茶的手法,更有意思。

据我了解,现代人喝茶是散茶撮泡为主,从明代开始的习惯。倒回到宋代,饮茶方式就大不相同。刚看了晓凤美女的茶艺表演,确实有宋代遗风。

事实,说起茶道来,一些看过日本茶道表演的朋友,可能觉得能从中找到宋式点茶的影子,但也真的只是影子。没想到,今天居然在这里让我意外看到了,长了见识啊,开了眼界!”张治学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兴奋地说道。

“那是。凤妹子可是我们村茶艺传承人,专门跟着村里的上了年纪的茶艺传承人学过的。治学,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去啊,不能敷衍我们啊!”欧阳向前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