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 章(1 / 1)六十年代知青生活图鉴首页

顾盼回到家的时候,家里已经准备吃午饭了。顾盼的爸爸和哥哥在矿上上班,路途远,中午一般都在厂里食堂吃。食堂不用交肉票,但每月要交半斤油票,到外地出差,要换成全国粮票也得按比例交油票。  “买点东西咋去这么久?一到饭点就溜出去偷懒,你爸还说你这几天变乖了,我看还是那个懒样。”这位一边摆碗筷一边唠叨的是顾盼妈,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妇女,勤俭持家却又爱唠叨,另外据顾盼这些天的观察,这位貌似脾气不太好,一有不顺心的逮谁骂谁。  “姐,有没有买水果蛋糕?”这是还在念小学的顾盼的弟弟顾立新,他念叨的水果蛋糕是种咖啡色的形状像枕头的面包,在这个年代来说,算很贵的点心了。  “买什么买,那么一点点,猪肉都没它贵,一个个的尽不省心”得,顾盼一句都没说,全让她妈回答了。    顾盼穿过来的这具身体,名字和样貌都没变,只是年轻了10几岁,由30岁变成了17岁而已。  和前世不同的是,前世她是孤儿,这一世她有爸爸顾建国,妈妈王玉兰,哥哥顾向阳,弟弟顾立新,一家五口人。突然多出的家人让向来独来独往的顾盼来说非常不习惯。也幸亏原来的顾盼应该是个沉默的性子,所以她穿来的这些日子倒也没有引起多大的怀疑。    顾盼所在的安山县有个比较大的铁矿山区(号称全国八大铁矿山之一),开采历史悠久。顾盼的爸爸和哥哥就在矿上工作。  顾建国是4级工,工资53.14元,顾向阳刚进厂还是学徒工,工资不高。王玉兰没什么文化就在家做家务,全家就靠父子两的工资过日子,除去每月寄回乡下给顾盼爷奶的养老费,一家子过得紧巴巴的。  顾家现在住的房子是矿山的家属房,两进的院子,前后院加起来住了二、三十户人家,各家的灶台都乱七八糟地建在自家门前,锅碗瓢盆和水缸毫无遮掩地放在外面。  顾盼家分到的房子24平方左右,房间小得只能放2张高低床、一张方桌、两条长板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从老家带来的木箱子,就这样的房子还是因为弟弟顾立新的出生,家里人口多了才申请到的。  一家5口挤在小蜗居里,对向来极在意个人隐私的顾盼来说真是别扭极了。    “过些天就要下乡了,手续都办好了吗?”晚上全家一起吃饭的时候,顾建国问起女儿下乡的事。   顾盼“ ?”黑人问号脸。  以为女儿还在赌气,顾建国抬头看看低头不说话的顾盼,心理叹了口气。  “爸知道你不想去,可这不是没法子的事吗?革委会副主任都上门来号召了,躲是躲不掉的,况且也不止你一个,不是很多你初中高中的同学也一起下乡吗?小时候不是也在农村住过,怎么到城里住了几年就娇气了。这种思想可要不得,回农村接受再教育也好,改改你的性子,前阵子因为件什么海魂衫和你堂妹打架,也是出息,高中毕业什么没学到,尽学着攀比了。”顾建国越说越来气,想想女儿因为件破衣服和三弟家的闺女起争执,互相推搡过程中被推倒在地摔破脑袋,差点没把他们两口子吓出个好歹,看来以后不能惯着了。  顾盼全程是一脸懵逼的,下乡?海魂衫?什么鬼?    第二天,顾盼拿着学校证明去派出所把自己的城市户口注销了,然后再回到学校凭户口注销证明领取了市革委会发给知青的几十元钱插队购置费,下乡的手续就算办完了。    1969年1月15日,这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上午九时左右安山县68届毕业的四十多名初、高中毕业生带着被褥行李到县委小礼堂集合。县委为这些被批准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召开欢送大会并每人发了一套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核定表。  欢送会很快结束,顾盼和其他下乡知青及带队干部同乘坐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从县委大院缓慢地驶出,街道两旁站满了欢送的人群,家长们跟在车后面不住地大声叮嘱着什么,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根本听不清叮嘱内容。  人群中,顾盼看到了顾家全家都来了,看着追着车还在不断叮嘱着的顾妈妈和哭喊着的弟弟,顾盼莫名眼眶一热。  原来,有家人关心是这种感觉,就像怀里抱着的苹果一样,又酸又涩,但好像,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