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二章 凉州虎,徐傅!(1 / 2)大靖日月首页

靖国西北,灵州。

与而今的肃州不同的是,灵州初期便是边属州,在设立之初,仅为一座营寨,但在太宗皇帝时期,由时任中书令秦道元负责构建了一条边防线,此防线便是当今大靖军方战策内辅外战的基本方略。

此防线也使得灵州得以与朔州、凉州、肃州以及幽州等边州曲连成线,形成了以烽燧堡寨为点、以郡城州府为线的防御体系。

秦道元,字宏父,江州人,东靖国前任中书令,四朝元辅。

官方邸报记载,秦道元自幼生于书香门第,乃太康城世代勋贵,且其父秦炀、伯父秦训、叔父秦阅三人曾求学于东靖大儒陆渊。

其本人更是求学于儒学大宗陈曦醇,学道归来后,十七应试高中贤良方正明经科,并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三元,轰动东靖。

传闻其殿试时,太宗曾亲到监考,并当面提出庶臣吏治、检举监察、天下刑狱、边备军务、内阁统政、万国外邦、宗室藩王、财税损耗以及佛魔鬼道等九大治国之要。

至于秦道元策问的试卷详情,世人却不得而知,盖因太宗皇帝阅览后便封存秘真殿,并勒令非东靖至尊不可亲启,违令者九族皆斩。

值得一提的是,在秦道元转战兵部的十年间,相继构建了东靖王朝最具完备的哨、戍、堡、楼、城边军防务体系与道、骑、驿、栈、营内陆军务传递枢纽渠道,为大靖吞并南楚、北齐以及攻灭前燕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秦道元构建的边防体系中,首重便是烽燧。

烽燧又名固堡,常设步卒五十,扎水源以据之,立于垄头山尖,若有敌至,便以狼烟烽火为讯,传息四方。

营寨则驻扎着戍卫营,常备两百劲卒,器械精良,全由大靖兵部下辖的天工院打造,水准堪称一流,陌刀、长枪以及环首刃等悉数配置周全,其战力足以媲美禁军。

且营寨乃是凿山壁以立坞寨,在安营屯兵的同时,还收流民邻户固守,常聚拢数千守卫。

并于山中不通贼马之地置仓建堡,军需时则北调,唯独不可伐采贺兰山,否则堡戍佐近五六十里便没有障蔽之地,还吸纳樵牧、猎弓之人,常置千人守卫,故而道一声兵强马壮都不为过。

至于驻军小镇更是一个小型军镇,其不仅有五百精骑良将坐镇,还有两千悍卒守卫,昼夜不息,从无间断。

军镇外围修有垛墙、灌护城河以及挖城壕以加固,城内官舍民居、马厩军营等皆备,俨然与内地郡府无异,若无战事,赫然便是一座繁荣兴盛的郡城。

如此郡城军镇小者可容纳万余人,大者近十万人。

在东靖国尚未攻破西凉国时,最靠近东靖西部防线的一座城便是灵州郡城。

之所以提灵州,便是昔日的西凉王后裔并未住在原凉国都城凉州,反而迁居于灵州。

灵州多马,故谓之牧马之都。

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则在河之洲,随水高下,却从未淹没,故谓之灵洲,后设镇立营,建城开府,遂称灵州。

当太康次辅徐晟书信传至凉州军都督徐傅手中时,他正在秦坝关巡视军营。

因灵州乃军镇之一,故而屯堡设营,而秦坝关则是十三戍堡重中之重。

年过三旬的徐傅戎马十余载,常年不苟言笑,不怒自威,而且打盹休憩尚不卸甲,唯独面对这位族兄时脸色缓和,似有孺慕之意,毕竟长兄为父,何况还是将他一手带大之人,自然敬畏有加。

书信上吩咐,太子将北往,欲与他相见。

太子镇抚北地之事唯有大靖军政高层知晓,并未外泄,但他早已知道,兄长此番特意叮嘱,自然另有深意。

稍加琢磨后,他便明晰其中究竟,兄长位列次辅,一言一行便会左右靖国上下,而今云霄南寇,太康不宜动荡,自然不能与张相唱反调。

而今萧党、张党对立,作为北地系的领头羊,徐晟更需要蛰伏,不可轻易冒头,甚至面对谏臣投谏、御史弹劾时,还会脱冒免冠,以示惶恐。

倘若徐晟再不管不顾地接触太子夏侯淳,必会让太康朝局越发的云波诡谲,这并非徐晟本意。

但徐傅不一样,他只是一位戍边军将,手中虽有五千边军,但因粮饷由朝廷控扼,掀不起大浪,不会引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