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六章 番外篇:女医(1 / 2)在科举文里做考官首页

绣帛儿退伍学医的事一开始,很多人都不支持的。

毕竟她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那些医馆的学徒大多是从六七岁就开始背医书,辨识药草,然后十几岁跟着学炮制药草把脉抓药到二十岁能出师自己看诊都是十分出色的人才了,就这样一般的病人还是不乐意找年轻的大夫看病觉得大夫还是年纪越大经验越多越信得过。所以学医十几年是少的多的二三十年都很常见。

而且世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说学医的门槛并不低要求识文辨字不说还得通晓些经义,方能看懂一些前辈医书中的深意。

像绣帛儿这样,大龄二十岁文化层次不高的女性一开始几乎没有哪个大夫肯收她为徒教授她医术的。

除了方靖远。

不过方靖远也并不肯做她的师父因为他并不懂医术只是知道一些医学和急救常识作为战场急救之用尚可真正传授给人用来看病治病那是万万不可的。

不过他很欣赏绣帛儿敢想敢做的性子,因此从徐州找到钱太医来坐镇医学院时,就将她介绍给老太医做关门弟子当时还被老太医好一通教训最终从他那里敲了套实验室的设备,还要走了酒精提取的蒸馏设备,这才答应收下了绣帛儿。

对于绣帛儿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原本连海州府城的医馆都没人肯教她医术,现在居然能得到老太医的教授,简直跟一步登天差不多了。

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更何况,她还有其他医馆学徒们比不了的天赋。

她不怕血,不怕死人,敢用刀,敢用针,手比谁都稳。当初还不曾学过医术时,仅凭方靖远说过的三言两语,她就敢用烈酒给伤口消毒,用缝衣针缝合伤口,事后就连钱太医听了都咋舌不已。

到了正式学医时,哪怕面临血淋淋的伤口和死状凄惨无比的尸体,绣帛儿都面不改色,更是将一众师兄弟们都给比了下去,这才得到了钱太医的认可。

钱太医其实年轻时也曾经跟太医院的同僚一起解剖过一些无人认领的囚犯尸体,学医不但要学脉象,还要懂得人体结构和五脏六腑的分布,而这些都不是但靠一张图能说得清楚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和领悟。

只是他们那时候在太医院想弄具尸体解剖了解一下都得偷偷摸摸的,可到了海州之后,方靖远在云台书院设立了医学院,其中有一科是仵作,专门培养仵作,定向分派到个县衙任职,一开始去报名的人很少,毕竟跟尸体打交道是件很晦气的事,寻常人家都不会让自家孩子去学这个。

后来先是有方靖远安排的几个受伤退伍的士兵去学仵作,接着有几个医学院的学生也跟着来旁听,后来钱太医干脆带着所有医学院的学生都来上解剖课,了解人体的血脉筋骨、五脏六腑后,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大夫。

在这一点上,绣帛儿比一众师兄弟们表现得尤为出色。

她不仅敢看着老师解剖,甚至还亲手帮着老师解剖,缝合伤口的技术比老师还要熟练,有些胆小的师兄弟在看到扒开的尸体内脏时,都会吓得呕吐,好几天吃不下肉食去,她却能若无其事地一边做缝合,一边跟人讨论午饭吃什么。

如此强大的意志力和韧性让医学院所有的老师对她刮目相看,甚至有好几个老师还曾经向她请教过缝合伤口的针法,顺便还传授给她几种针灸的手法。

绣帛儿的文化课是真的差,毕竟她不是从小读书,到了海州后跟着狸娘们一起在扫盲班学会识文断字,一开始也仅限于常用字,直到开始学医后,才发现如果基础的“说文解字”学不会,那很多医术放在面前也看不懂,哪怕她一开始想做的是个妇儿科和外科专属医生,可后来渐渐发现,跟着钱太医你想接触的病患要多少有多少,可若是能力不足,眼看着病患痛苦挣扎而无能为力时,内心的负疚感会更重。

尤其是一开始她是医学院唯一的女学生,每次有女子前来求医时,钱太医都会带上她出诊,有些不方便钱太医查看的病情,都由她来查看,动手施针就更不用说了,如此练手的机会最多,她的进步也最明显,让那些师兄弟们从一开始有些看不起她这个大龄女学生,到后来都慢慢佩服起来。

毕竟,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有她这样的毅力和耐力去学这些旁人看来无比枯燥的东西,大家也都知道,她曾经是海州狸校尉,立下军功,还得过封赏,如此本来吃喝不愁,还有个在军中任职的未婚夫婿的娘子,能吃这么多的苦来学医,这种决心和信念就不亚于他们任何一个人。

而她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背会整本百草谱,成千上万种药草的属性和用法,还有汤头歌和整本整本的医书,都证明她虽然基础差,却一点儿也不比别人笨,甚至还比一般人聪明得多。

起初来求医时,对绣帛儿不怎么信任的病人,后来慢慢的也对她改观,甚至有些时候不好意思去找大夫看的一些难以启齿的小症状,就会私下里去问绣帛儿。

毕竟,就算风气开放的海州,男女有别,依然深刻在每个人的思想中,并不是每个女子都能在大夫面前坦言自己身体上的不适,以至于女子生病者多,求医者少,不到万不得已,大多都不敢去医馆求医。

而绣帛儿跟着钱太医在云台山和海州做过几次义诊,在钱太医的安排下也亲自诊治了几个病人,才引得一些女子前来问诊。她们原本也算不得什么大病,大多是因为夫妻生活一些不干净的习惯造成的病症,或是丈夫在外寻欢作乐带回来的恶疾,她们得病之后,既不敢告诉别人,也不敢去求医问诊,生怕被人知道了,也给自己打上一个不洁的标签,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观念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也非一人之力。

这也是方靖远为何会全力支持绣帛儿转行学医的原因,哪怕她一个人学不好,带动起其他女子学医从医的心,让更多的女子能有专科的大夫治疗,无论是日常病症,而是妇科儿科,都会大大降低她们因为一些小病不治而终成大病无法医治的结果。

赵士程知道他的想法后,还特地捐了笔钱,建了个女医馆,给医学院也留了笔赏金,作为专门给学医女子的助学金和奖学金。

旁人只道他是行善积德,却不知他内心最大的伤痛,莫过于当初妻子的抑郁成疾,不治而亡。

若是当时能有个开解她心思的女大夫,能知道她的病症所在,或许就不至于无药可医,抛下他们父子而去。毕竟,在他心目中,那些旁人的闲言碎语,根本算不得什么,若是在乎那些人的话,当初他也不会拒绝了那些世家贵女,而坚持娶了身为下堂妇的唐婉入门。

有了他的赞助后,一些贫困人家的小娘子也敢报名去学医,既不用交学费,还能在医学院里管吃管住,学成之后直接就去医馆工作,除了要学习的年份长一些,哪里还有这么好的事。

只是医学院也是云台书院各科中最难考的科目,光是背百草谱考记性和亲手杀只小动物做解剖这两关,就能刷下去九成的人。

对此考生们也不敢有异议,毕竟大师姐绣帛儿亲口说了,若是这关都过不去,以后进了学院,要动手的时候多着呢,小动物都下不去手的,那还怎么在真人身上动刀子缝针的。

一句话,就吓退了一些想来混日子的人家。

不过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怀疑,这医学院,难不成还真在人身上动刀?那人要是开膛破肚了,还能救得回来吗?

隋畅听到一些谣传后很是生气,亲自带着几个曾经受过重伤的人在医馆给人展示伤口,他们当中有的曾经肚破肠流,以为必死无疑,最后还是被救了回来,虽说是钱太医主刀,最后缝合却是绣帛儿亲手做的。

霍千钧当时听了这事,还跑去给人看自己胸口上的刀伤,当时若不是绣帛儿和霍小小胆大心细,他这条命早就没了。

看到这些战士们身上狰狞的伤口,至今仍留着可怖的伤疤,可以想象得到当初有多凶险,众人方才真的相信,原来现在的医术,连这样的伤势都能救得活啊!

一时间,云台医学院名声大噪,不光是钱太医,连绣帛儿也跟着出了名,连昔日对她混迹于男人堆里学医的举动很是不齿的那些海州官家娘子,都反过来要讨好她,以求能在自己或家人患病时,能够得到及时诊治。

毕竟,好大夫难得,好的女大夫就更难得了。

在海州,有最大的那位方使君在后面坐镇,谁也不敢以权势或钱财来逼迫医学院的大夫出诊,先前出过几个故意医闹讹诈的,直接被方靖远让人记入黑名单,以后海州府的任何福利和官方的派工,都不能享受。要知道海州府的福利之好,就连京都临安都比不上,且不说饥荒时的施粥赠药,光是对贫困农户借贷良种和农具这一项,就足以让无数百姓感恩戴德,更不用说官府派工时不光管吃管住,工钱也十分优厚,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活计。

而那些动了歪门邪道想碰瓷医闹的人,方靖远毫不客气地杀一儆百,让他们不但骗不到钱,还要损失以后的各种福利,如此让所有人看到,守护他们生命安全的大夫人,也同样有人守护着。

海州府的医学院真正立起来之后,再没人敢随意赖账或闹事,而钱太医带着弟子们每月一日的义诊,既让弟子们有充分的机会实习,也给很多贫困百姓求医的机会,加上方靖远推行的城镇卫生计划,避免大规模疫症的发生,也让海州人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证。

不过让绣帛儿真正一举出名的,还是她第一回做的剖腹产。

妇人生产,本就有鬼门关之说,一脚生,一脚死,每年死于难产的妇人不知有多少,就算经验最丰富的产婆,碰上过大的胎儿或是胎位不正的情况,也很难挽救,只能让人选择保大保小,甚至有时候一尸两命,最是凶险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