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0章 一波三折的求医路(1 / 2)医治大唐首页

武卓是被盘踞在伏牛山余脉中的一窝土匪给劫了。

无需惊异,从大汉伊始,直至后来的唐宋元明清,乱时就不用说了,再太平的年月,土匪这东西都从来没有被荡平过。

甚至已经成了一种职业,或者说传家的“行当”。

盛世年间出了西北东北那面的荒芜地区,内陆绝大部分土匪团伙儿的规模都不大。

多则百八十人,少则几个十几个,平日间躲在深山老林湖沼中,或是做平民模样聚堆儿种地过日子。

想赶尽杀绝只能封山围湖慢慢搜捕,不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不见得能收到成效。

久而久之,各代统治者几乎都默认了这群虱子一般的存在。

但有一点,小撮人小来小去的折腾,几乎没人管你。真要犯了大案,或是聚众纠集成了规模,那收拾你肯定没商量。

武卓遇到的这帮规模算是相对较大的,老少加一起能有六七十人。势力范围内有两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平日里收点儿过路费,或是抽冷子劫一下落单儿的藩商,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不单在山里搭营结寨,还开垦了挺大的一片田地。

“过路费”是什么回事就不用解释了,劫藩商可是门学问。

百分之八十的人是不是觉得卡路上,在藩商们押着货往洛阳城赶的时候下手?

其实不然。

洛阳周围水网发达,大半分货物都是走水路进城的。少半走陆路的要么多家结伴而行,要么重金雇佣镖队。

硬劫的话,首先不一定能干的过。其次,干的过自己这面也必然有损伤。

而且劫的货还得找销路,容易暴露。

所以,土匪们劫的其实是出完货返程的商人。

这种商人身上带的都是现银,到手就能花销。

而且藩商嘛,就算消失了,一年半载甚至三五年的的都不会有人注意到。

注意到了又如何,苦主在万里之外,难道还能跑到大唐来报官不成?

就算真有报官的,事情都不知道过去多久了,人在哪儿出的事都查不到,这让官府怎么查?

当然了,人家藩商也不傻。

卖了货物怀揣重金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都有防备。

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技巧了,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牵羊”。

所谓“牵羊”,是土匪们佯装行商队,或是往外地走客的大车队。

引得那些小本买卖,三两个不成团的藩商,跟着队伍一起离开洛阳。

前些日子九叔一伙儿照常分散混入城中,正西市周围晃悠着寻么目标呢,便听到了皇后娘娘开义诊的消息。

多听了一耳朵,感情坐诊的都是洛阳城里的名医。而且近些年名声最为响亮的张文仲张侍医,居然也在义诊的医者当中。

九叔一听这消息,顿时就没心思牵羊了。

如今山寨里最老的一辈儿没剩下几个人,他是老九,上面还有老三老四和老六,下面只有一个老十一。

老哥五个里,老三中风好几年,一直在卧床。老四害了心病,老实躺着还行,一动弹就上不来气儿。

老十一年纪最轻,但早年间“做买卖”时遇到了硬茬子,被废了一条腿,已经是个残废了。

老六虽然体格还算硬朗,但毕竟是六十好几的人了,看家坐镇还行,出门做买卖可折腾不起。

好在寨子里后辈都长起来了,不论是三四十岁的中流砥柱,还是二十来岁的好后生都有不少。

再加上年景好天下太平,吃饭倒是不成问题。

听说城里开义诊,而且坐诊的都是名医大家,九叔便动起了心思。

不如趁机把老三和老四弄进城里,混在人堆儿里一起瞧一瞧。兴许就有什么法子能治呢,总好过窝在寨子里让老六那个半壶咣当的成天瞎鼓弄。

打定主意九叔招呼人手收工,一溜烟儿的赶回了山寨。劝说了一番后转过天赶了个大早,拖家带口的再次混进了洛阳城。

可进了城一打听,大同坊和履道坊都有义诊摊子。因为离着大同坊比较近,一帮人便赶着车去了大同坊。

到地方往里进的时候才知道,感情这义诊不同于以往大帮人闹哄哄的往前挤。

而是义诊的郎中们一个坊一个坊的逐个流转。走到哪个坊,就只看哪个坊的病患。

这对城里的百姓来说倒是没什么,重病的都已经集中看过了,余下的安心等着就好,但让一帮城外来的土匪怎么办。

知道没戏后正准备打道回府呢,发现有不少跟他们一样,得了信儿后打城外来冒着懵来求医的。

也就小半天儿的功夫,坊门外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看门的坊佬是个心善的,禁不住哀求,让大家稍等一会儿,他进去问问主事儿的郎中怎么说。

大同坊内病患数量不算多,张文仲得了信儿后吩咐差人通知外面耐心等着,待坊内病患都处理完了,便轮到他们了。

一听这话,一帮子土匪寻思着来都来了,那就等着吧。

等待的时候跟明白人打听了一下,这才知道感情大同坊这面是民间郎中坐镇,太医署的大家们在履道坊那边儿。

这时老十一的儿子曾奎便说了,太医署的大家医术必然比民间郎中高明。

反正都是等,不如到履道坊那面等着。

几个老的一想也是,于是赶着马车拖家带口的又到了履道坊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