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际,耕作大收,蜀中各郡皆颗粒归仓,平和详尽,一年下来,各家各户在缴纳方面不可谓是轻松,征战之下,平均九个蜀人要养前线一名士兵,而超越十万人的作战军另加数以万计的民夫队,让人口数不多的益州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如今战争结束,给了百姓一个喘息的间隙,而蒋琬任尚书令后,又适当地减轻了益州境内的缴粮数额标准,并允许了一定的商业存在,稍稍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之策。
武乡城内,姜维方才受到了一封朝内传来的公文。
秋社临近,大城小县的百姓已然开始兴建被称为“大社”的土地庙,城中乡里皆热闹非凡,百姓们聚社会饮,杀猪屠狗,祭祀土地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亦祈求安康之福。
宋朝之后秋社乃为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而三国时期随各国农收时节不同略有不同,对于巴蜀地区而言,一般在入秋后两三个星期间会举行大规模集会,庆祝丰收,而最为瞩目的活动还是由帝王主持的“王社”大祭,通常,百官群臣众将,都会齐聚王社,共同参祭。
一年一度的秋社,朝廷自然是没有懈怠,毕竟敬奉鬼神是那时的一大传统,也是百姓心中极其信奉的精神支撑。
各级主将,各司大臣,各郡郡守,都需要回至成都,面见皇帝,彼时,为期三日的巨大集会会在一次入朝觐见后分批次参与王社祭祀活动,这或许是仅次于春节外的下半年最隆重的节日。
按照程序,安北将军姜维自然是在邀请范围之内,攥着校兵传来的公文,立于辕门风口上,姜维眯着两眼,心中隐隐有些不安感,据手下所报,魏延早在前一日就先于姜维得到了回成都的消息,不止如此,驻守永安的都督句扶,守阳平关的张翼,包括同魏军对峙于武都阴平的王平所部,皆是这次回朝的重要人员。
事实上秋社也并非每年都举行,在战争状态中的时候,由于诸葛亮奉行节俭之风气,蜀中很少如此规模大动土木,仅仅只是皇帝带着百官亦或者是太常代行祭祀,也不曾在民间大兴土地庙这般做法,而主要将领几乎不曾参加此种活动。
而这一次,刘禅下诏的口吻倒是柔软中带着几分强硬,也为各路将军想好了解决策略,乃是以各地之副暂代行职务,同时宣告此次借秋社之机还会为将军们接风洗尘。
“简直是胡闹。”
汉中府衙,魏延歪坐在主座上,汉中各地将领已然先至汉中集中了,看得出,对于这次回朝,魏延是极为不满的。
诸将分座两侧,左一为张翼,其后为张嶷,再次是吴班,吴懿。右一为姜维,其后为马岱,再后是廖化。有头有脸的人物齐聚于此,都在等待着魏延的态度,虽说汉军中并不存在着什么势力集团,但毕竟魏延是个总指挥级别的人物。
“文长,你的态度未免有些强硬了,陛下也是一番好意,即便是你不愿意回去,也不该发这么多牢骚。”开口说话的和魏延较为亲近的吴班。
吴班话音落了,魏延没有吭声,底下众将也是七嘴八舌,意见不一,吴班吴懿二人乃是皇家血统,自然对此并没有太过注意,而张翼,马岱等人呢,还是认为以厉兵秣马为先,不可松懈魏国的虎视。
“将军,朝廷乃是一番好意,我等若是不去,驳了陛下一番好意,实在不是臣子该做的事情,至于各险要之地的防御,相信只要严加提防,也出不了大问题。”姜维出来打了个圆场,“将军你看这样如何,阳平关一线,留一员大将留守,汉中诸地,遣一将总领。”
诸人听了,倒也是没有异议,魏延微微颔首,下了这个台阶:“伯约所言尚可,不知阳平关一线,哪位将军愿意留守?”
话音刚落,张翼起身相应:“在下愿恪守原职,守好阳平关。”
“伯恭守之,我心自安。”魏延点点头,转而再问,“汉中军务,何人愿意担任?”
“姜维愿往。”姜维左移一步,挪步至大堂中央,拱手道。
然而魏延却是摇摇头:“伯约不可,伯约随我一道折返成都,汉中之防由马岱担任如何?孟起在世时便是领兵镇守汉中北境,从未有失,如是其弟继之,定然万无一失。”
姜维怔了一下,而马岱出,拱手道:“马岱领命。”
其下之人,皆是要返回成都的将军了,部署完毕后,魏延也是以一句“各位将军都回去准备去把”结束了聚会。
会后,随着诸将的陆续离开,姜维仍留在堂上,久之,堂上仅存二人。
“伯约,想必你是要问为何不把大任交付与你了吧。”魏延往樽杯里斟了杯茶,缓缓将目光瞥向了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