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 / 2)满级考古大师首页

有的人觉得盛世应该是向外扩张的时期,有的人则觉得盛世应该专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衡量一个时期是不是盛世,显然是需要从多维度来判断的。

军事实力、国家收入、百姓民生、社会阶级、百业发展

但是,被誉为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盛世:文景之治,却是从来没有被质疑过的。

是写入了历史课本中,被不断宣扬的大盛世!

在书本上,文景之治被誉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也都曾经写过很多向往或者赞美文景之治的文章。

认为当时的社会比较安定,百姓也富裕了起来。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装满了粮食,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史料也曾记载,汉文帝减省租赋、减轻徭役、德厚载天地,利泽施四海。

文帝去世后百姓嚎哭不已,大臣也都为失去了这样一位仁爱德高的皇帝而悲伤。

在那个庙号还没有烂大街,大部分皇帝都无法获得庙号的时代,这位开创西汉盛世的皇帝,也获得了难得的“太宗”庙号。

不管是从史料上,还是从考古领域发掘出来的西汉初期贵族墓葬,都可以看得出文景时期确实是社会经济相当发达,精美之物层出不穷。

然而,凤凰山十号墓出土的竹简,却将一群从古至今一直都被忽视的群体真实的生活,展现了出来。

百姓!

古往今来,百姓才是支撑一切英雄豪杰、枭雄霸主、世族门阀、士大夫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根基。

但是,在史书上,关于百姓们的记载却十分寥寥。

盛世之时,不过一句“百姓富足”便将他们代表和概括了。

乱世灾年,记于史上,也不过是一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而已。

百姓从来不会是史书上的主角。

可是他们却是真正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的基石!

踏出荆州文保中心的时候,陈翰的脑子里一片茫然。

到底史书上记载的百姓安居乐业是真,还是这凤凰山10号墓中出土的竹简记载是真?

或者说,10号墓出土的竹简中,这些生活困苦贫穷的百姓,生活水平在古代已经算的上是幸福了?

毕竟,虽然劳役重了点,税多了点,田产少了点,但是至少他们还能活下去,没有战争,没有乱政,没有荒唐的皇帝,不至于饥民相食?

贫民,总比灾民,难民强些吧?

没由来的,陈翰就想到了张养浩的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时期,就算是所谓的大治之世、盛世,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也就只是从活不下去,变的勉强可以活下去而已。

享乐,从来就不是底层百姓们可以奢望的事情。

挖多了这些西汉贵族的墓葬后,陈翰有的时候下意识的都会以为,西汉时期的人都和这些贵族一样,都可以用上精致的漆木器,吃饱喝足之余还能追逐一下精神享受。

而实际上,真正的西汉百姓,别说漆器了,一个普通的陶罐,可能祖孙三代用下来,都舍不得死后拿来陪葬,还得继续传给后代用。

死后也不可能像贵族这样能有如此丰富的随葬品,事死如事生。

也就是在乱葬岗上草草挖个坑,勉强打造一口木棺后,就孑然一身的下葬了。

东西汉四百年,繁衍了多少代的百姓。

但是真正还能留到现代的墓葬能有几个?

也就奢华无度的一小撮贵族,才能够有那个人力物力,为自己打造一个深埋在地下的墓坑,才能经过几千年岁月后仍存。

而普通百姓们?

大部分都早就化为一摊枯骨,消散在这个世界上,留不下丝毫痕迹了。

如那凤凰山十号墓一样,墓主人张偃作为五大夫,到现在依旧存在于世。

而他治理的江陵西乡,无数的西乡百姓们,却早已连个姓名都留不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