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好!标儿有心上进,当然是好事!咱一定支持!”
朱元璋高兴地眼睛都要眯成一条缝了。
他有意无意地瞥了宋濂一眼,眼见宋濂脸上露出的讶异之色,更是心中如同三伏天吃了一个冰西瓜那么甜。
“标儿啊,咱的手下里,要说武学最高明的,就得是你的岳父常遇春了。不如,就让常遇春,做你的武学老师?”
“谢父亲大人!”
就这样,从三岁四个月开始,朱标就开始,从大儒宋濂学文,从常遇春习武。
卓绝的天赋,当世数一数二的师父,朱标的进境真是一日千里,惊掉了一地的眼镜!
……
……
一年后。
“妙!妙啊!”宋濂看着眼前的小朱标,仿佛在看一件稀世珍宝,道:“谁能想到,《诗经上的,“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竟然是错误的!世人又怎能想到,发现这错误的,竟然是你这五岁的孩子,是我宋濂的小徒!上苍待我宋濂不薄,待我华夏不薄啊!”
说到最后,宋濂眼中竟然已经隐含泪光。
他之所以如此激动,当能是有原因的。
宋濂刚一给朱标启蒙,就发现了这孩子的不凡。过目不忘,真真正正的过目不忘,标标准准的神童一枚。
宋濂自己就是神童,但他百分百确定,自己的天分,绝对没有朱标强!
作为过来人,宋濂太知道,神童的思想能达到什么程度了。从那时候开始,宋濂对朱标的教学,就采用的近乎平等的讨论态度,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如此教学,很快就获得了回报。
远超他想象的回报!
在宋濂教授《诗经时,朱标对“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这句话,产生了怀疑:被猫养大的狗,能变成猫?被人养大的猫,能变成人?这也太荒谬了吧?那怎么被蜾蠃养大的螟蛉子,怎么就变成蜾蠃了呢?”
宋濂说道:“世人皆以为如此,《诗经又如此所言,想来不会错。”
朱标问道:“世人皆以为如此,就是对的吗?《诗经难道就绝对不会错?”
宋濂道:“但是,即便《诗经错了,你又如何证明呢?”
朱标道:“师父不是告诉我,求复本心,可为圣人吗?求复本心之道,您认为是识心、明心。而识心之道,您认为是格物致知。现在,咱们仔细观察螟蛉子变成蜾蠃的过程,进行格物致知,不就行了吗?”
宋濂微微摇头,道:“不,孩子你误会了。为师所说的格物致知,并非持续观察,而是要对着事物持敬,天人合一,进行冥想……诶!不对!不对啊!”
朱标刚才对宋濂说的这番话,对于后世之人来讲,是陈词滥调中的陈词滥调。
但对于宋濂来讲,却有着振聋发聩之功!
对这个世界来讲,意味着震天动地之变!
陡然间,宋濂眼前一亮,道:“对啊!所谓格物致知,为什么不能是仔细观察事务变化的过程,而是对着事物冥思苦想呢?孔圣都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孩子,说不定,你刚才所言,才代表着我儒学的真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