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章 极致的分权(2 / 2)开局一个公主,可我叫陈世美首页

老赵同学在陈桥兵变之前,那可就是后周禁军的一把手。

他自己就这么干的,自然怕别人这么干,对于地方藩镇,老赵同学直接统领。他收天下精兵,把各地的精锐调到京城。地方上由文官主事,只留下老弱病残,维持下社会治安就可以了。

所以,北宋禁军是最强的,是大宋天下一强军,至少建国前后几十年的时候毫无疑问。

而这禁军强大了,禁军统领也要分权,他就把比如他自己曾经担任过的殿前司督检这种高级岗位取消了,而用三个品级稍微低一点的都指挥使岗位来代替,一分为三,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而三衙,直接对皇帝负责。

更可怕的是,这三衙是没有任何决策权的,只负责进军的招募训练等日常工作。

军事决策权由枢密院这么一个行政机构负责,而如果遭遇战事,谁出去打架呢?

枢密院和三衙都不打,会由皇帝任命一个主帅,主帅从禁军里面领取兵马。

根据枢密院的战略规划打完了,再把兵马还回来。

由此一来,军事决策、训练管理和外出作战就被完全切割开了,咱们老赵同学也就放心了。

但是这种看似非常完美的体系,也造成了目前北宋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天天发生。

毕竟在出征之前,兵和将之间,谁也不认识谁,这还打个屁。

再加上枢密院的文官,经常会瞎指挥,这打不过人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解决了当兵的问题,老赵同学就开始着手文官体系的改革了。

什么刑不上士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当年老赵其实只是嘴上这么说的,

对于这帮文人,老赵同学也不是特别信任,其实赵匡胤的时代,文官权力不大。

这文官地位直线上升,主要是他弟弟赵车神搞的,他弟弟就不是个武将,活脱脱的文人那种,怪不得打仗总不行,也看不起武将。

他们把宰相手中的权柄分割成了互相没有隶属关系的好几个部门,也就是我们中学课本上学过的两府三司。

两府就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管民生,枢密院管军事。

而这俩部门只能决策,他们却没有财政权。财政由三司负责,三司的老大叫三司使,三司使它只管钱,但它就不能花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能花钱,但手里没钱,要花钱,必须要打报告。

这一套弄下来,你就知道北宋为啥后面要搞那么多派系斗争了,你不拉帮结派不行,这日子根本就没法过,要钱的没有钱,想花钱不能花,怎么搞嘛。

而你就算拉帮结派,把两府三司都拧成一股绳了,旁边还有个御史台和知谏院,专门负责弹劾你们这帮大人。

这些人没事干,吃饱了撑着的,就喜欢熬熬弹劾人,他们嘴上功夫特别厉害,骂人都不带脏字的那种,能骂得你怀疑人生,怼得你放弃三观。

话说这北宋以前,言官主要的职责是对皇帝进言,比如魏征就老喜欢给李世民提意见。

而宋代以后,言官的主要职责就变成了弹劾朝臣了,成为了悬在高级文官头顶上的一把利剑。

而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了明清两代。

文官,武官总算都分权了吧,老赵同学环顾四周,看看还有啥,好像还有钱。

于是,地方财政也不能给你们留太多钱,钱多了人容易有想法,毕竟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有钱了你想有权,有权你想要更大的权,甚至想当皇帝,毕竟俗话说得好饱暖思淫欲嘛。

老赵同学大手一挥,地方上除了留下必要的开支用度,其他全部上交到开封。

这也就是形成了北宋以一国养一城,开封人口过百万,世界第一大都市的来源。

清明上河图里面,开封城固然繁花似锦,让人羡慕无比,但是城外到底是个啥模样,真就是一言难尽啊,看陈世美的母亲都饿死了,可见真的是穷呀。

除了财政之外,还有人事任免的权利。

以前州府以下那些小官,比如什么县令,通判啥的,都是节度使直接任命的,现在改成了由朝廷统一委派,只听皇帝的话……

以上这些都是老赵同学为了稳固统治,不再重蹈五代十国覆辙做出的努力。

说实话,老赵同学还是极高的智慧,这也是宋朝为什么能够终结几十年大乱斗,并延续数百年的一个根本原因。

像老朱同志也是,他建国,建立大明朝的时候,也制定了许许多多的制度和法律,甚至巴不得你出门迈那一条退他都制定好

然而,他们不知道一个道理,世间唯变不变,即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的。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

再优秀的体系也不能用上几百年。要懂得与时俱进,这四个字是非常重要的。

哪怕是在现代,也是时刻强调紧跟时代发展,中央要始终代表先进生存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而北宋后面的继任者们将这一套体系命名为祖宗之法,大明的也是,一句话,祖宗法是绝对不能变的。

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保守僵化,甚至将这一套越用越极致,这就造成了大宋武将体系中兵将两不知,

文官体系里面两府三司天天吵架,互相推诿,地方财政拮据,无力自行发展,民不聊生,起义频繁,分权太细,岗位太多,导致官员数量历代最高,财政压力巨大……

面对这些缺点,不是没有人想改变过,像现在的范仲淹,后面的王安石都尝试努力过。

但祖宗之法这四个字和既得利益者的顽固不化,就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两座大山。

强大如他们,名垂青史,站在大宋的巅峰文坛和政坛,也没有能力改变,而大宋也就在这样的消耗下,走上了积贫积弱之路,直到灭亡。

现在,陈世美来了,他要改变,可他真有信心和能力吗?他其实老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

他不行,家拉上范仲淹,还不行,便拉上王安石,拉上包拯,拉上晏殊,拉上欧阳修,拉上所有想让大宋更好,有热血的文人,年轻人,甚至武将,百姓,乞丐,孤儿,妇人……

总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改变大宋,从他陈世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