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 委员来自二机部(1 / 2)四合院:我真的只是个钳工首页

“胡说,手上一点茧子都没有,指纹里一点油污也没藏,你会是钳工?”老者扭头转而向杨厂长道:“老杨,你可别让车间给骗了,咱们这个工程可是老爷子和聂帅亲自盯着的。下边想提携子侄想疯了,竟然敢搞个小年轻冒名顶替。他有几个脑袋?”

杨厂长跟王小来只打过一次照面,对他的印象只是一个伶牙俐齿的小年轻。三问高英杰,当场反杀谋夺手册著作权的企图。

既然能写出《维修手册》,说明文字表达能力是不错的。至于王小来在钳工上的真实手艺,杨厂长并未见识过,没有直观的感受。

老者的身份不简单,他摸过王小来的手,做出的判断,让杨厂长心里也有些打鼓。

这时,靠墙的那排椅子上,突然站起一个人:“丘委员,我能证明小来同志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天才钳工。”

众人纷纷扭头去看,为王小来说话的,正是轧钢厂的副总工:宋伟民。

宋伟民在冶金部里也是挂了号的人物,开会的时候跟丘锡良有过数面之缘。既然有宋伟民在中间做背书,丘锡良也就暂时压下了对王小来的质问,姑且先听其言观其行。

丘锡良示意自己的助手把长桌上的木头匣子打开,露出里面的几根轴形零件,指着问王小来:

“小同志。这几根轴是你亲手加工的吗?”

王小来走近扫了一眼,看出木匣里用绒布区隔包裹着的,正是他几天前受郝主任委托,加工的几个保密零件。

但是他并不答话,而是用询问的目光看向自己的厂长。

杨厂长道:“小来同志,这位是咱们冶金部的专家,学部委员丘锡良。你不要有情绪,好好回答。”

学部委员!

王小来恰好就“学部委员和院士谁更牛”这个问题跟网友吵过架。知道这个时代的学部委员,无不是各自领域内的专家大拿。而比后世的学部委员和院士更厉害的,则是此时中科院里,学部委员大会可是实打实的决策机构,真正的“学术自治”。

面前这位老者,必然是某几个领域内的科学奠基人。王小来的态度一下子就端正了起来。

“委员您好。这些确实都出自我手。”

“能说说你是怎么干的吗?”

于是王小来就把自己的具体加工过程,以及为什么这么干的理论原理仔细讲解了一番。

当时在干活的时候,王小来并没有动用金手指,而是运用原子级视角总结出的现实技巧,用常人也能做到的方法加工的。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只要方法对头,其他人也是可以复现他的操作,加工出精度相同的零件来。

行家一伸手,就知道有没有。

王小来对自己的加工技巧信手拈来,从原理到实践,逻辑清晰,一下子就打消了之前因为他的双手太干净而引发的质疑。

开玩笑,干了一辈子的老钳工,都不可能有他这样的见解。

很快,另一位老者插话,也加入了讨论。

虽然王小来总结出的加工技巧非常独特,但学部委员看问题的角度必然是直达本质的。很快就捕捉到了一切问题的关键:

王小来在微观层面上,对金属晶格结构的猜想。

两位老者作为科学家最顶尖的人物,是知道有电子显微镜这种东西存在的。国内已经有人利用电镜对原子级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了。只是一切都还停留在提出各种假说的阶段。

显微镜只能看见平面的结构,空间究竟是什么样子,只能靠推测。而王小来这里,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其中的一种假说以非常有力的现实支撑。

“小同志。你这些都是怎么想到的?”另一位老者问。

王小来看着他,实则盯着他侧脸上的老年斑,稍微一愣,在脑中思考应该怎么编。

原子级视角肯定是不能暴露的,要怎么解释呢?

丘委员见他盯着那人发呆,以为是等对方亮字号。他已经认可王小来是一个可以在学术领域平等交流的对象了,主动介绍道:

“噢。小来同志,这位也是我们中科院的委员,窦胜光,现在在二机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