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殿。
刘协正手捧漆杯,看着杯中上下浮动的茶叶,自有一番趣味。
在其面前的书案上,放着一卷记有盖勋事迹的书册。这是刘协下朝归来后,让左顺亲自去石渠阁取来的。
当时在朝会上,刘协也曾回忆对盖勋的印象,但是搜罗的半天无果,最后才想起了石渠阁里的档案记录。
“议郎盖勋,字元固,凉州敦煌人。曾任凉州汉阳郡长史,迁汉阳太守,后入朝为讨虏校尉,颇受先帝信任,即出为京兆尹。先帝驾崩后,董卓擅权,为防止盖勋联合皇甫嵩响应袁绍领导的关东联军,特将其征入朝廷,拜议郎。......”
虽然刘协早已将盖勋的人生事迹了解了一番,但是仍不过瘾,如此令人悲壮的一生,怎么能不令人敬仰?
刘协忍不住又拿起书册,再次读了起来。
只可惜这样一位人物只在《三国演义》里面寥寥数笔,最后被后世人们所忽视。
早在孝灵皇帝在时,盖勋因其才能被征召入朝担任刚组建的西园军的讨虏校尉一职。在这段时间,盖勋因为刚正耿直,面对朝政敢于直言不讳,赢得灵帝的青睐,并称赞说“恨见君晚”。
皇帝的宠爱使得盖勋受到到了中常侍蹇硕等人的嫉恨,便向灵帝进谗言外放为京兆尹。
在担任京兆尹期间,为了对抗凉州叛军,盖勋着手整顿长安营,并向朝廷奏请征募士卒将原来的五千营兵扩充至一万人,同时征辟司隶各地名士:右扶风士孙瑞为鹰鹞都尉,魏桀为破敌都尉,京兆杜楷为威虏都尉,弘农杨儒为鸟击都尉,长陵第五儁为清寇都尉,各领两千兵马。
今日朝会,士孙瑞正是因为盖勋当年对他的提携之恩,才有意推荐的盖顺。
中平六年八月,洛阳政变,大将军何进被十常侍密谋杀害。同年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毒杀何太后,掌控朝政,一时间众人皆畏其势。
唯有远在长安的盖勋在得知洛阳之事后写信斥骂董卓,令董卓非常忌恨。
当时掌握洛阳局势的董卓并未失去理智,他清楚的意识到如今的关中军力不可小觑,除了盖勋手里的长安营一万余人,还有就是驻扎在右扶风防备凉州韩遂、马腾等叛军的左将军皇甫嵩所统领雍营及各郡兵马近三万人,实在是他的心腹大患。
更何况袁绍在怼完他之后,连夜出逃关东,随后联合关东各州郡的军队,董卓担心盖勋、皇甫嵩二人与袁绍这群人东西两面夹击,从而使自己落入腹背受敌的局面,董卓听从谋士的建议,以朝廷的旨令征召盖勋为议郎、皇甫嵩为城门校尉,试图解除二人兵权。
当时盖勋不愿听从董卓的安排,认为专权乱政,祸乱朝廷,便暗中联络左将军皇甫嵩,准备响应关东联军一同讨董,最后却被皇甫嵩拒绝。盖勋因为兵少,只能放弃,只好与皇甫嵩应诏回到洛阳。
返回洛阳的盖勋在面对董卓时,依然保持着其耿直的性格,在许多时候让董卓下不来台。
由于盖勋出身凉州大族,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深孚人望,董卓虽然记恨他,但也无可奈何。最后盖勋一直郁郁不得志,最后因背疽而在去年五月病逝在长安,享年五十一岁。
就在盖勋临死前曾立遗嘱说绝不接受董卓的任何馈赠,但董卓为了向天下士人展示自己的宽容,便上书请朝廷赠送东园葬器,并让盖勋陪葬于汉惠帝的安陵。
再次了解了盖勋生前事迹之后,刘协内心深处感慨万千,想不到在如此动荡不安的时期仍有盖勋这样的忠烈大臣,只可惜到最后死于忧愤,也未能实现其忠君报国之志。
“父亲如此,想必儿子也差不到哪里去吧?”刘协暗暗想道。
今日随侍刘协身边的仍是杨琦,至于王盖则被刘协找了个由头给支出去了。
“杨公,你觉得盖勋是怎样的一个人?”
刘协认为杨琦久在朝中为官,必定与盖勋相识,也定知道他的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