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不成他们还敢胡乱丈量土地不成?”
话刚说完,朱元璋的脸上就露出了尴尬之色。
赵大家的五亩地,不就是因为胡乱丈量变成五亩六分的。
朱雄英指着赵大的土地说道:
“爷爷,朝廷的土地分为两种。”
“一种是赵大这种在官登记造册的熟田。”
“数量是永远不会变的。”
“另一种就是老百姓自己开的荒地。”
“熟田历朝历代都有鱼鳞册在。”
“不会多也不会少。”
“荒地却历朝历代都在增加。”
“然而真实情况却截然不同。”
“尽管有不少百姓开垦荒地,但是朝廷的鱼鳞册上的土地总数。”
“却没有多大的变化,甚至在王朝末期,不增反减。”
“而这其中,就是因为有隐田的原因。”
“朝廷优待士绅,减免有功名之人的赋税。”
“这让很多人想着如何把土地投献到这些有功名之人的名下。”
“以此来躲避朝廷的赋税。”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朝廷要是想查,终究还是能够查到的。”
“真正令人担忧的,恰恰是朝廷查不到的地方!”
朱元璋不由得心生好奇:
“朝廷还有查不到的地方?”
朱雄英点了点头:
“一个县比如说有五万亩土地。”
“每次丈量土地的总数都是五万亩。”
“朝廷会不会派人重新丈量一次呢?”
朱英饶撇了撇嘴说道:
“既然都是五万亩,那还有什么重新丈量的必要?”
“只要总数对得上不就行了?”
朱元璋也深以为然。
丈量土地是个大工程,短则一两年。
长则数年,所以轻易不会重新丈量土地。
包括现在大明丈量土地。
也不过是为了推行一条鞭法罢了。
朱雄英闻言说道: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这些胥吏为什么会有操作空间。”
“就是因为朝廷不会因为总数不变再丈量一次。”
“刚才我为什么要问修缮银的事。”
“因为修缮银就是这些人玩猫腻的手段!”
“每次丈量土地,朝廷和当地 官府都会拨付修缮银。”
“用来校准丈量工具。”
“然而这些却成了这些胥吏敛财的手段。”
“百姓使银子了,他们手里的尺子就紧一些,土地亩数自然 就准确一些,”
“百姓不使银子,他们手里的尺子就松一些,土地亩数也就上来了。”
“那两个胥吏为什么临走的时候要问赵大有没有修缮银。”
“就是想用这些手段再敲诈一番。”
“若是 赵大能够掏的出这份钱,那五亩六分就会重新变成五亩。”
“只可惜,赵大掏不出这份钱,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家的地从五亩变成五亩六分。”
朱英饶依然不敢相信的说道:
“可是这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多出来的六分地,还是要登记造册的。”
“将来在鱼鳞册上就会多出来六分地。”
“对他们又没有半分好处!”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寒芒。
已经想到了一些东西。
果然,朱雄英摇了摇头说道:
“二姑,你错了!”
“从百姓手里多量出来一分的土地。”
“就能从士绅的土地里少量出来一分。”
“原本的一亩加一亩,变成了九分加一亩一。”
“总是还是这个总数,但是百姓和士绅们需要交的赋税数量却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