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姜维话音未落,一黑影闪入,迅疾如风……
向充手握环刀已出,斜过诸葛丞相而前,正要怒火冲天迎上那黑影!
只见姜维大手左手按住向充而说道:
“无需担心,稍安勿躁!”
向充看着姜维一瞬息间,收刀入鞘,退至诸葛亮身后。
右手挡住那黑影,呵斥道:
“丞相面前,不可如此莽撞无礼,快来拜见丞相、齐少!”
只见那黑影赶紧恭拜道:
“暗影卫褚卫,拜见诸葛丞相、伯约将军、齐少将军!”
闻声望去只见其人:
眉宇英气,脸容正肃,
膀宽腰细,英姿阔拔,
袭黑甲衣,别环首刀,
拳指茧凸,瞳目耳张!
正是褚卫,褚永戍,他常说:卫汉伐魏,镇守一方,永戍大汉!
诸葛亮自是点头颔首,示意对褚卫夸誉!齐少扫视一眼道:
“丞相封赏鹰扬将军,正得其名,鹰扬者,矫健雄姿,遨游天地间也!”
诸葛亮温良笑道:
“唔!…褚卫大才,鹰扬将军当配得上其才能!”
众皆以为然,褚卫自是再次恭拜道谢。
齐少转头又对姜维说道:
“伯约可谓是有识人之明、用人之魄也!褚卫如此大才,且又悄布暗影卫,伯约真可谓是暗中做的好大事啊!
汝这嘴严实的呦,丞相及我等皆被你瞒过!”
姜维自是低语笑道:
“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法!暗中组建暗影卫乃是不得已而为之!”
同时又拱拜道:
“还请丞相勿怪!……”
未及诸葛亮开口,月儿首先说道:
“伯约!……”
…………………
这里说明一下:
【情报、斥候、刺探!】
《三国志?诸葛恪传》载:“复远遣斥候,观相径要,欲图寿春,权以为不可。”
《三国志?孙韶传》载:“常以警疆场远斥候为务,先知动静而为之备,故鲜有负败。”
上面引文中的 “斥候”,就是从事侦察、刺探的专职情报人员,而在此起彼伏的三国战争中,有一个极其隐蔽的线索——情报战——若隐若现于史料里。情报工作虽无战火硝烟、刀光剑影,却同样惊心动魄。在波谲云诡的情报战中,诸葛亮、孙权等政治人物都曾被敌方的情报烟雾迷惑过。
公元227年,诸葛亮奉诏进驻汉中前线,此后四年连续出战、无岁不征:
公元228年诸葛亮两次北伐;第二年攻占武都、阴平;第三年抵御魏军入侵;第四年再次兵出祁山,在卤城大败魏军,后因粮尽退兵,于撤退途中射杀名将张合。
但令人费解的是,公元231年卤城大捷后,诸葛亮的北伐作战突然暂停,而且这一停便是两年。这两年对于蜀军而言是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因为曹魏方面的关中、陇西战区刚刚换帅,镇守关中的中军大将军曹真于公元231年病逝,魏帝紧急诏令司马懿由荆襄战区转赴西线救场。司马懿对于西线军情还不尽熟悉,将帅间也缺乏磨合。司马懿首次与诸葛亮交手即在卤城遭遇大败,蜀军此役则“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全军士气大振,本该是乘胜出击的有利时机。
更令人困惑的是,诸葛亮休兵的第二年(即公元233年),吴军兵分两路攻打曹魏境内的合肥新城和六安,已休整一年多的蜀汉军队这次也破天荒地没有出兵呼应。蜀、吴盟军伐魏,基本上是一个相约而动、协同作战的有机整体。通常,一方出兵讨伐,另一方即会采取相应行动,正如双方在盟书里约定的那样:“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
那么,在整体形势对蜀军有利的情况下,诸葛亮缘何始终按兵不动?面对东吴方面大举出击,诸葛亮怎么会袖手旁观?
对于这一反常现象,陈寿在《三国志?刘放传》里明确交代了事情原委:“青龙初,孙权与诸葛亮连和,欲惧出为寇。边候得权书,放乃改易其辞,往往换其本文而傅合之,与征东将军满宠,若欲归化,封以示亮。亮腾与吴大将步止骘等,骘等以见权。权惧亮自疑,深自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