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郭向北与一众亲人团聚之时,京郊某处工厂试枪区清脆的枪声不断响起。试枪员所使用的正是郭向北所设计的95式自动步枪。
“报告,一百发无卡壳,50米、100米、150米、200米十发全部上靶!精度非常高!”
“继续测试远距离。”
“是!”
“李工,你说说这把枪的情况。”
“好的王参谋,两把木制枪模送来后,我们208所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研究。首先这把自动步枪使用无托设计,全部模块化组合,由于尺寸较小,我们按照比例将其还原3:1后发现,这款枪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设计方法完全超越我国现有的56式半自动和正在试验的79式半自动步枪。
令人惊喜的是这款枪的设计分风格和56式、79式似乎一脉相承。枪模的设计者非常用心,无论是膛线还是模块接口精度做的非常精细,我们只要按照比例就能做出来。唯一麻烦的是它使用的是5.8毫米口径子弹,若是改成现有的7.62子弹,整个枪体都要重新设计。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款自动步枪完全可以取代79式,它的设计非常完美,尤其是通用模块化这一点,能大大减轻后勤压力保障战斗力,这是一款非常适合我们军队的自动步枪。王参谋,能让我们见见这款枪的设计者吗?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他来解答!尤其是枪体材料,如果设计者另有配套材料,这把枪的精度水平肯定还能提高。配上合适的瞄准镜这就是一把狙击枪!”
李继国激动的一口气说完,看着王参谋满是渴望。
王参谋沉吟道:“我也不知道设计者是谁,枪模是我在一位老将军家中发现的,等两款枪全部测试结束后再说。”
想到那位老将军说“这是我孙子玩具”的话,他不由陷入沉思。
......
老郭家今天异常热闹,不但是家里人全回来,周围的邻居也跑过来看热闹。
老爷子郭铁建国前就在机械厂上班,一辈子就三个儿子。
老大郭开泰是机械厂制造车间的副主任,和媳妇田秀兰生有两子一女,全都结婚上班。大儿子国伟良,塑料厂工人。二儿子郭为民,食品厂工人。小女儿郭卫雨,后海小学老师。
老二郭开来,同样机械厂上班,七级铣工,和媳妇李芳芹生有一子一女皆已成婚。老大郭伟京,机械厂五级钳工。老二郭卫雪,在轻工局上班。
如今开枝散叶全家老老少少凑到一起三十一口人,院子里摆了三张桌子,大人一桌,女人小孩两桌。
老爷子今年已经71岁,身体不大好,看到比自己大三岁的老伴连吃饭都拉着孙子不放手,有些吃味。
“你别老拉着他手,让他吃饭啊。来向北,到爷爷这儿坐着。给爷爷讲讲你们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大伯郭开泰、二伯郭开来以及一家人都停下来看向郭向北,他们也都想知道郭向北母子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虽然上次有家信回来,但除了问候和思念几乎没写什么内容。
郭向北索性坐到爷爷奶奶中间,笑着将这些年在赵家村大队的事情简单的说了一遍。
听到赵冬梅起早贪黑争工分,郭向北七岁岁就开始帮着下地干活争工分,一家人心有感触,几个女人眼泪哗哗的流。
“我苦命的孙子你们娘俩受苦了。当年爷爷奶奶也是没办法啊,要不然怎么舍得让你们去那地方受苦。”
杨招娣拉着郭向北的手忍不住又流起泪来。
郭向北道:“爷爷奶奶,大伯二伯,大妈二妈,哥哥姐姐。当年的事情我们没有怪过家里任何人,那是特殊时期,我都懂。而且我们这些年过得还算不错,起码有大姥爷照应着没怎么饿肚子。今年在村里起了一个大院子,五间砖瓦房足足两亩多地,要不是卫红家出了些事,这会说不定我们都搬进去住了。
这趟回来,我妈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我回来看看你们,告诉你们我们过得很好不用担心。我这次回来,一个是看望你们,二是带着卫红认门认亲。我们已经做好了打算,明年一起考大学,这些年我的功课都没放下,卫红成绩也很好,考大学我们很有把握。到时候带着我妈回来,咱们全家都能真真团圆了。”
由于当年的事情,他们母子被迫和家里脱离关系远走他乡,爷爷奶奶和两位伯父都心有愧疚,觉得对不起他们母子。
郭向北这番话就是想把事情说明,不然他们心中不自在。
爷爷奶奶满脸欣慰,连声说着好好好。
但是这些话也让众人表情变得复杂起来。除了十几个小孩子吃的满嘴流油毫不在乎外,大伯二伯和两个伯母面露忧愁,四个儿媳妇更是脸色突变,连吃饭的心情都没了。
李卫红似乎也觉察到了什么,看了郭向北一眼,低头默默吃饭。有些事其实郭向北已经提前给她说了,当时没觉得怎么样,反正一切有男人做主,现在坐到这里才能感觉到几个妯娌看她的那种眼神和无形的压力。
她明白,那是一种排斥和不情愿。
房子,果然在哪里都是影响家庭团结的最大因素。
郭向北心中叹息,他很想现在就将房子的问题说个明白,但却知道不是时候,还是等吃完饭后再说吧。
爷爷奶奶不住的给他夹菜,关怀备至,喜爱有加,大家也都热热闹闹和和气气,但热闹的气氛却莫名有些微妙不安。
上一世,王大花就是依仗一家人愧疚在家里搞风搞雨,再加上大哥郭伟良出了事,整个家里鸡犬不宁。最后老爷子让全家凑了些钱给他们买了房子,让他们出去住,渐渐的亲情也淡漠,爷爷奶奶走后,关系彻底疏远。
这座小院七百二十平方,南北五间房,东西四间房,一共九间房。
当年郭向北一家占了东边两间加南边门口一间。二伯一家西边两间加南边一间。大伯和爷爷奶奶共住北边三间正房,当时也说好爷爷奶奶去世后三间全给大伯家。
时过境迁,家里的人口增长太快,曾经宽松的住所如今已经变得拥挤。
大伯家现在加上女儿女婿一家十五口人,二伯家十一口,再加上两个老人,这个院子现在住了二十八口人。
平均一间房住了三口人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