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章 能臣忠臣(1 / 2)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首页

永乐十六年。

朱棣父子孙三人也在研究关于明朝灭亡的问题。

朱瞻基提出了一个想法:“爷爷,爹,你们说是不是和朝堂上大臣们争斗有关系啊?”毕竟搞政治斗争都开始用方孝孺当旗帜了,还明显是故意的。

朱棣、朱高炽都面色阴沉,他们也觉得这个想法很有道理。宋朝的党争就极其激烈,那么没道理明朝就不可能有啊!朱棣自信他、他的儿子和好孙孙在位时应该不会有那种程度的党争,但后世子孙又不一定!

“而且,说不定他们斗争的对象是皇帝本人呢,所以才会用您和方孝孺来当例子。”朱高炽指出了另一个可能——皇帝大权旁落。

朱棣的脸色愈发阴沉,他猛地一拍椅子扶手,道:“看来对这些文人、文臣的管理不能松懈!”

对于朱棣三人打算对文人和文臣加强管理,永乐大臣们大致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参与了靖难的人员,他们轻轻松松,毕竟就立场而言,他们和方孝孺等可是敌对的,就算子弟从文也难以和这群人立刻走到一条道,因此,他们不仅不担心,有一部分还想着能否趁此机会多挣点功劳、壮大一下势力;

另一部分就是和这些人略微有些联系的大臣了,他们都有些担心,虽然他们不是建文帝之臣,但和这些文人们脱不开关系,或者私下有着利益往来。

洪武十三年。浙江浦江县。

如果说先前关于方孝孺效忠建文帝的内容是让他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有些担忧的话,现在神迹说出的内容则不啻于晴空霹雳。

看到“方孝孺被诛十族”时,他的同学们既是佩服他的气节,又伤怀于他的惨烈,还有些愤怒于朱棣的残暴。有名学子低低地喊了声“暴君!”,获得了其他人无声的赞同。方孝孺自己没觉得有什么,这是他的坚守,怎么可能因为暴君恐吓就屈服。但他没有听到老师的话,他望向老师宋濂,只看到了宋濂充满担忧的神情。

“老师,没事儿的,我不会被吓到。万岁也不能因为这就要惩罚我!”方孝孺觉得老师是在担忧他的性命,于是出言道。

孰料他的老师摇头。看他不解,宋濂说道:“我不止担心这个问题,我还担心……”

神迹接下来的话让他没有接着说下去,因为他的担心已经变成了现实。

朱棣杀了八百多人!但是诛十族是假的!但是这个说法和文人有很大关系!……

在这里读书的学生们大多都还没有真正接触过官场,他们心中的想法都还是自己根据书本理解得出的。他们不懂官场,也不是很懂实际上的政治,更不了解现在的洪武帝是什么人。所以他们虽然知道这件事是假的,也隐隐感觉有什么不对,但还是并不明白。

方孝孺也不明白,他看着老师一瞬间变得悲痛、甚至有些绝望的神色,发出了疑问:“老师, 怎么了?”

宋濂长叹:“你未来必然没有官场前途了!而我们这些文人,前进之路也将无比艰难!”他没有说更多。

宋朝。

赵匡胤陷入了沉思:他已经尽可能地防备武将,以免重现唐朝旧事了,但是,现在看来,难道光武将还不够,文人们也得防?那这又该怎么做?

秦朝。

始皇帝看着神迹中显示的明朝遇到的问题,想到了现在的那些百家之人。诸子百家,若不能为朕所用,那么就没有意义!他看向李斯。

李斯完美领会到他的意思,恭敬应是,并开始在脑中构想相应措施。

【那么,方孝孺究竟该作何评价?】

【他是一个忠臣。不论喜欢他的人还是不喜欢他的人,对于这个观点都基本赞同。他忠于建文帝,陪着建文帝到最后,也没有投降朱棣,确实实践了儒家理想中的忠君。】

【那他是个能臣吗?这一点未必。】

【他曾经写过一篇《深虑论》,被人推荐给管理员。而管理员的回答是:“他自己的命运怎么样?他自己的命运都虑不到,还谈什么深虑?”】

【当然,他的精神是值得尊重的,坚守人格,绝不屈服。】

【而以他拥有的博学知识,或许更适合做一个儒者、老师,教书育人。这或许也是朱元璋最初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的原因。】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摇头,虽然他现在还没有见过方孝孺,但从神迹的描述也可窥见一二。“忠臣而非能臣吗?”这种人平时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放到朱允炆和朱棣时期,能力不够就是天大的罪过!“不过,确实适合当一面旗帜,做精神象征啊!”他踱了几步,决定还是按照神迹中自己的做法来,“还是让他当个教授吧!其他的就不适合了。”

见大事儿好像过去了,朱柏又活跃起来:“爹,神迹中那个管理员是谁啊?”神迹只说管理员,而画面中也只有一个书架旁的影子,根本没有展现任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