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怒发冲冠,愤怒的程度几可与之前看到徽钦二帝时相比:“正统?华夏正统?他们算什么正统?!隋唐而下,分明是大宋!”
辽国?不过是蛮夷之辈,化外之国,有什么脸面代表大宋来成为这个中华之代表,“契丹”之名又凭什么成为中国的称呼?承担这一重任的,理当是他们大宋才对!
“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赵光美同样心中充满不忿,如今大宋还处于开国时期,对于外界诸国并没有太多在意,主要精力还在南北两个方向的战争上,谁能想到日后周边诸国对于中华的认知居然变成了这样!
就连辽国那群蛮夷都能堂而皇之地说出“文物彬彬,不异中华”这样的话来。
那他大宋呢?这是将大宋置于何地?中国风骨明明是在他大宋,和那个外夷建立的辽国没有半分干系——后世的大宋君臣都在干些什么?
夺不回来燕云十六州也就罢了,居然连大宋的声名都不能保证?!他们到底都在干什么,总不能说,后面的君臣们已经到了一种高超的境界,丝毫不在乎什么国朝声名了吧?
赵德昭有些抑郁,他幽幽道:“可能是因为定难五州独立出去了,西边又有吐蕃挡着,他们联系不上神迹中说的那些中亚西亚国家吧……”大宋虽然联系不上,但辽国能联系上啊,辽国那群狡诈的契丹人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
不提还好,一提定难五州,赵匡胤的神色就更阴沉了。定难五州为什么会独立出去?虽然其中少不了李继迁这个有野心之人的作用,但说来说去,还不是赵光义那个蠢货的愚蠢做法导致的?!
赵德芳看着自己爹爹的脸色,本来他对于这件事就非常不满,加上反正大宋后面的皇帝都是二叔的子孙,便补了一句:“为什么我大宋能够一直让定难五州独立在外?就算他们和辽国有什么联系,但我大宋难道一点机会都没有?”反正他不这么觉得。
-
宋朝,或者说北宋后面的君臣们同样对于辽国摇身一变,居然变成了中国之代表而充满愤怒——虽然他们在武力上面不好说到底在不在乎,但是他们对于名声这件事还是很看重的。
“正统之名,岂能让于蛮夷之手?我大宋承袭隋唐,理当作为中国之代表,传扬中华声名!”一名大臣出列朗声道。语调高昂,激情澎湃,看起来一定要立刻将正统的名义定下。
自他打头后,又有数人纷纷出声赞同。
“那众卿以为,该如何传扬大宋声名?定下正统?西夏横与西边,阻断了神迹中那些国家与大宋的道路……”皇帝坐在上首,慢悠悠道。
大宋不是没有对外沟通的渠道,海路就是一大利器,但是这并不能够让那些走陆路的国家认知到大宋,他们更有可能打交道的还是辽国。
而阻挡了大宋的陆上交通的一大障碍,不正是李家的西夏?西夏横在那里已经很久了。
听到皇帝的话,一部分大臣面有意动之色——没错,要想联络西边诸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打破西夏的阻碍,而打破阻碍的方法,不正是击败对方吗?即使不能灭国,也应当打出一条通路。
他们这些人还是很想攻打西夏的,于是出言补上了皇帝未尽之意:“我大宋多年休养生息,粮草充足,府库充盈,战马也已经培育出了许多,正是攻打西夏,夺回定难五州的时候!”
“不打通陆上来往西域诸国的通道,如何能够让他们知晓我大宋才是正统,辽国不过假借了中国之名?”
不等这些人说几句,立刻有大臣开始反驳,而这些反驳的人有不少都是最开始站出来震声要“夺回正统之名”的那部分大臣。
“天下太平不易,怎可擅起刀兵?我大宋百姓好不容易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你们怎么就想要再将他们送入战火之中?”
“西夏与我大宋素有来往,贸然起兵攻伐,乃是不义之举。”
“虽然现如今国库略有盈余,但绝不足以支撑一场战争,若当真与西夏作战,国库……恐怕难以为继啊!”
……
皇帝看着这群人开始吵起来,半点也不意外——早就是这样了,只要有一点机会,朝中就会开始争吵,不争个高低、不吵出个暂时的结果,是不会罢休的。
为什么是暂时的结果?因为等到日后,总会有人再将从前的事情翻出来作为证据,再吵一遍。
他是想攻打西夏的,本来就有这个想法,如今知道辽国居然都已经据有了中国之名,这个想法就更加迫切:中国之名、正统的法理都已经被窃取了!对于大宋而言,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严重的吗?
而且,这种事情难道还想着给辽国皇帝修书一封探讨一二不成?没有实打实地打出个结果,谁会承认口头上的问责?
真宗皇帝的澶渊盟约后,虽然所有人还叫着辽国,但辽国的政权已经被大宋所承认……他们怎么可能放弃这“正统”的名分?
明朝,洪武年间。
辽朝的契丹变成了中国之名在一段时间内的代表,即使辽朝灭亡也依旧存留了一段时间——想也知道,之后取代契丹这个名称的,多半是一路向西攻打的蒙古人。
而宋和金……
朱元璋从前没有太在意这方面,他眼中的主要朝贡之国也就是大明周边的数个国家,对于遥远的西边并不关注,更不怎么了解。
他是如此,明朝的大臣们大多也是如此,大明自己内部的问题还需要处理,周边的属国也已经不少,谁还有那么多精力去想不知道在哪里的国家?
反正大明没有什么正统之争。
但是,现在不行了,西边还有那么多的国家,怎么能让别的王朝取代了大明?
朱元璋开始问询此事:“我大明的声名,有没有让西边那些国家知道?现在中华是我大明了!”
此时在殿内的文臣们面面相觑,他们都不是负责这方面事务的官员,对这方面还真不怎么了解。若说大明周边诸国有没有领会到大明的威严和光辉,那他们可以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但是西边那么多国家……
见他们一时间半个字都吐不出来,朱元璋就明白了——不过这时候,他老人家还是发挥了自己的宽宏大量,并不打算因此而处罚这些臣子们,只是叮嘱道:“等神迹结束后,向西边弘扬我大明国威之事也当加以准备!”
陆路不行的话,不还有海路吗。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