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章 李老板成李团总(1 / 2)繁华一梦四十年首页

回去后,李壮把今天发生的事和于安说了一下,于安听后长叹了一声,这些人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了?随后就离开去了书房,说是要去写几封书信。

没想到傍晚时分,盐道衙门差役带着认捐书到李府收走认捐银子不久,李壮又收到了一份请柬,是分县县令邀请李壮明日到分县衙门议事。李壮以为又是什么捐款的事情,也没太在意,只是叹息一声麻烦真多。但一想到以后许多事情都要跟分县衙门打交道,又不能不理,就决定自己一个人明天去一下。

转过天来,李壮送走了自家盐场的马帮。朱小山现在是马帮总马锅头,并兼任第一小队队正,各小队队正、队副协助他管理马帮。

因为上次石门槛打土匪大获全胜,马帮兄弟们特别是那些原来在马飞、牛二手下当过土匪的,现在有点飘飘然了,从神态、说话来看,他们仿佛就想再找一只土匪练练。朱小山看出了苗头,就赶紧趁着送行的机会让李壮来给他们降降火。

李壮看着近两百人、两百八十匹骡马的马帮队伍,确实感觉自家的马帮队伍兵强马壮、士气旺盛,不过他不得不泼冷水。于是在马帮兄弟们注视下,李壮开口了:“兄弟们,我很高兴我们的马帮发展得越来越大。当初我们开始组建马帮,一是为了把盐场的盐运出去,卖个高价;二是兄弟们跟着跑马帮就是为了拿到高工钱,改变自家穷困的生活。今天,我们马帮兄弟们确实帮盐场把盐高价卖出去了,兄弟们也挣到了高工钱。你们是我李壮友堂的功臣,也是你们家的功臣!但是从石门槛剿灭土匪后,很多兄弟们心气就高了,以为我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想着找人再打一架了。这样想是千万要不得的啊!你们的责任是把盐运出去,把钱运回来,不是去剿匪打仗!想想你们家里以前过的日子,问问你们自己还愿意过以前那种缺衣少食、手里没钱的日子吗?想想战死的两个兄弟和受伤的兄弟们!”

这时李壮停顿了一下,看到有些马帮兄弟开始思索,有的已经低下了头,送行的那些家眷们也在感激的看着他,于是就接着说道:“我希望兄弟们记住自己的责任,也希望兄弟们都能安全归来,这样你才能享受辛苦付出得到的富足生活,也能继续挣更多钱。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打击大家,只是希望大家安分一些走好马帮送好货,少惹事。当然如果逼不得已,我们也绝不怕事儿!最后就是希望大家听从总马锅头和各小队队正副队正的安排指挥,祝大家一路顺风,平安归来!”

关于管理马帮这种半军事化队伍,李壮在于安那里请教到不少经验,其实说穿了就是给利益、送荣誉、解决后顾之忧,认真做好这几点基本上就足够了。

送走了马帮,李壮一个人才不慌不忙逛到了分县衙门。衙门口的差役大多对李壮都比较熟悉了,接过李壮递上的请柬,其中一个就很客气的领着李壮去了衙门二堂。

分县衙门二堂里,新任分县县令胡良臣正在喝着盖碗茶看公文,看李壮进来了就连忙起身请李壮坐到书案左侧的圈椅上。两人重新坐定,衙役给李壮也泡了一杯茶就离开了。看胡县令热情的样子,李壮越发肯定又是要钱的事,不过既然来了,也就看情况给点吧。因为昨天下午,朱小河专门到李府给李壮准信了,王家要把王家村田地产业全部卖掉,就这两三天随时可以去王家洽谈。这事儿如果谈成了过几天就要用到分县衙门这边。

想到这里李壮这才开口询问:“不知县尊大人找我前来有什么事情吩咐?”

这个胡县令是陕西人,不知道他当这个分县县令是不是十里铺陕籍盐商们运作的。他一口关中腔:“是这,今日本县请李东主前来是为协商成立分县民团的事宜。富安县城虽说已经有了一支团练队伍,但我十里铺向来独立,而今四周动荡,我们也不得不未雨绸缪啊。本县知道李东家有一只马帮队伍,我意就以李东家马帮队为班底组建分县民团。牌子吗就挂在你的盐场,也不用单独再找场地建营房。平时也不用点卯训练,你们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只是有行动时再穿好统一制服配合朝廷官军就可以了。府台大人和富安县尊大人答应给分县民团团总外委把总或者外委千总之职。不知李东家意属外委把总还是外委千总?”

李壮听前面说的还以为这次不是为了银子,但听到后面才回过味来,这不就是让自己买一个官吗?如果是一定要建立团练的地方,团练是按照朝廷军队设置,是要按日按时点卯训练的。而像十里铺这种可建可不建的地方,组建团练纯粹就是府县一级想借机捞一点。

想通是想通了,但李壮也不想拒绝,这对那些衙门官员来说可以捞一笔,但对李壮来讲何尝不是一个机会呢?十里铺那些有官身的盐商不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拿到的官身吗?反正也不用干什么,就是花钱买个官身,李壮想通了。

“不知我如果组建民团,购买军械、军服有什么要求?还有外委把总或是外委千总又是个什么章程。”

“是这,民团军械和军服要和府县其他团练一致,由朝廷作坊定制。四季军服配长枪短刀一套三十两,四季军服配鸟枪长枪一套四十两,四季军服配鸟枪短刀一套五十两,四季军服配弓箭短刀一套也是五十两,如果要配甲胄另算。一团要求二百人以上两千人以下。至于外委千总和外委把总,你也知道认捐给皇上修园子的事,我们各级官员都要捐献,八品外委千总需认捐两千两,九品外委把总需认捐一千五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