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学宫,工学院。
枯黄的树叶落了一地,偶尔一阵凄寒的秋风吹拂过,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一群工学院的学子们仅着单薄的青衣,像是无惧寒冷般,围着一张图纸热火朝天地讨论。
“这所谓的千里镜难不成真能看到千里之外?”
“诸位可还记得墨圣所言‘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自是牢记于心,我观此图原理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的确如此,若真研制出来,纵使看不到千里之外,百丈之内却不难。”
“......”
众人各抒己见,侃侃而谈,每个人无不面露激动之色,一双双眼睛中燃起了狂热的光芒。
他们身为墨家弟子,早已把《墨经》背得滚瓜烂熟,自然钻研过墨子在其中提到过的小孔成像原理,甚至不少人都亲身实验过。
墨家之所以能成为与儒家并列的学派,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攻城器械方面的成就,更是因为他们对万事万物规律的追寻。
他们不是木匠、工匠,而是发明家、创新者,他们对真理的追求从不停歇。
眼下,一个继往圣之绝学的机会就摆在眼前,他们怎能不欣喜?怎能不激动?
“诸位我们开始吧,早日研制出千里镜,才能不辜负陛下与娘娘对墨家的看重。”
“是极是极。”
“......”
墨家弟子讲究务实之道,此刻激动过后便立即投入研究中,他们时而探讨,时而尝试,分工合作,井井有条。
有成功制作玻璃的经验,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研制并非难事,十日后,众人齐心协力研制出了单目千里镜。
虽然外形有些简陋,但并不影响它的实用性,不过为了更好的试验效果,学子们来到了宿舍楼的顶楼。
领头者墨观率先拿起千里镜,一只眼睛对准镜片,一只眼睛紧闭,目光聚焦后,清晰地看到了百丈外的景象。
现在正是午憩之时,成群结队的学子们朝宿舍走来,他们的五官、神态清晰可见,墨观忍不住惊呼。
“纤毫毕现!纤毫毕现呐!不愧是千里之镜!”
“竟如此神奇?快让我一观......”
“我等也要试试!”
听到墨观激动不已的高喊,所有人都推测得出此物定是功效非凡,顿时纷纷心痒难耐,想要亲自体验一下。
经过一番“友好交流后”,学子们井然有序地排队体验千里镜,接下来顶楼上惊呼声连绵不绝。
而楼下被窥探的学子们总感觉如芒刺背,他们张望四周许久也没察觉异样,一时间面色僵硬、寒毛倒立。
青天白日的,应当不会有什么鬼怪吧?
又过了几日,墨家子弟在单目千里镜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立体感更强的双目千里镜。
当他们透过镜片,清楚地看到石碑上“继往圣之绝学”六个大字时,不知为何眼眶中莫名浮起一丝晶莹。
第二日,章台宫中。
“月凝,这难道便是千里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