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的档期往后调了两个月,定在了1983年春节前后。
不过,这倒是给胡涵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这个年代的武打片还是香港70年代武打片的延续,基本就是俩人站镜头前面咔咔咔啪啪啪地一顿打,既不会飞,也不会地毯式轰炸。
别说是70年代《鹰爪铁布衫》和《蛇形刁手》这些上古武打片了,就连83版的《射雕英雄传》拍摄轻功之类的镜头也都是用的剪辑手法或是正拍倒放。
虽然那时候也有吊威亚这么一说,但还没后世吊得那么丧心病狂,那么彻底摆脱万有引力。
胡涵有些动心,但他是有原则的。
国内那些本来就会出现的好东西,他碰都不会去碰,以免干扰了别人的创作发明。
比如《西游记》,胡涵早就听电视剧中心那边的人提了,82年2月那边就已经开始了。
但他并不想搅和进去,除了追加了一部分投资之外,尽量不干扰经典作品的创作。
但武打片这玩意儿不一样,本身并没有什么创新和技术门槛,主要是情节贼特么简单。
杀父之仇,拜师学艺,哼哼哈嘿!打完收工。
九十分钟的电影至少要打五六十分钟,纯属是累傻小子。
要玩,就玩大的。
《印第安纳琼斯》也就是夺宝奇兵,前两年在美国已经上映了,可以说当时是风靡了全球,可惜大陆这边还看不到。
后来,香港电影一直想复制这种题材的成功作品,但一直没成功。
无他,技术是达到了,但是剧本和艺术性上差点儿意思。
国内方面直到21世纪那个着名的铁三角故事,才写出了那么点儿模样。
其实,这种题材在国内一直很受欢迎。
1980年拍摄的《神秘的大佛》,就是类似的故事。
日寇,国宝,古代遗迹,机关暗道,枪战武打,无一不包。
比《夺宝奇兵》居然还早了一年。
可惜,还是有点时代局限性。
要不是主角最后及时入党的情节,差点儿就被禁了,最后磕磕绊绊终于在81年才上映。
所以说,找到“国宝上交国家”这个梗必须是主旋律。
胡涵给电影厂和电视剧制作中心那边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结果两边都非常感兴趣。
胡涵这种金牌作家不支持那是自己的损失,不然等消息放出去,估计那边门槛都得给踏平了。
商量的结果就是胡涵先写本子。
三个主角,一个是世代护宝的侠客,一个是搞笑担当的十二岁小道士,一个是留洋回来的考古专家。
无女主,无CP。
三人斗完西洋鬼子,再斗东洋鬼子。
主打一个保护国宝,精忠报国。
你叫《夺宝奇兵》我就叫《护宝卫士》。
你说下墓不合法?
没关系,墓是鬼子们挖开的,我们下去只是为了阻止他们……
于是,三方定好了之后,胡涵就开始了业余创作。
说是业余,其实就是在上课时间写。
老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见过一年级的小豆包写剧本吗?
再说了,人家胡涵也没影响其他同学,考试都是100分,要管也得有个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