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9章 上课回忆(1 / 2)80后的回忆录首页

回忆过教室和考试,还有书本,再回忆点课堂和课间的故事,之前没来的急想起来的都可以再补充一下,至于能回忆出多少和补充多少就随意了,刚好这月开始有空,没有大的任务,不需要花精力和时间,原则上有空可以多写点,上月那么多事,培训和考试就占了大半月,还坚持见缝插针,硬是在闲余的缝补时间挤出时间,写了好几篇回忆片段,这年头真难静下心来看书和写点东西,快餐时代的到来,尤其在一线城市的快节凑文化生活。

学生怕不怕上课,厌不厌烦上课,这个话题比较难说清楚,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虽然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按步上学是家长的安排下完成的,都是从小被动去学校上学,但去学校适应环境后,还是基本上都是情愿去学校的,因为学校不光有知识,有娱乐设施,还有年龄相仿的学习伙伴和玩伴,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同龄小朋友,只有同龄小朋友才能更好的融洽相处,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相互进步。厌学情绪一般会出现在初中以后,有了足够的羞耻心。

米云不记得自己有没有产生过厌学情绪,肯定有过,一年级留级有过羞耻心,中考失败也有过羞耻之心。网上说最容易产生厌学的时候是青春期或者学龄期,具体包括小学三年级左右、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初中二年级,以及高中时期。

小学三年级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上学的新鲜感和提前抢跑攒下的“老本儿”都被消耗得差不多了,但课程的难度和学习的压力却上升了很多,容易导致第一个厌学高峰期出现。

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很容易对为什么要学习产生困惑,这个阶段是厌学的第二个高发期。

初中二年级:初二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的年纪,他们会开始喜欢跟父母对着干,思考教育体制的合理之处,甚至不喜欢某一科目的老师都会成为一个厌学的理由,这是第三个厌学高峰期。

高中时期:进入高中的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需要为高考做好准备,压力较大且课业负担较重,可能会出现厌学情绪。

家长和老师在这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通过沟通、理解和引导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喜欢处于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崛起,他们的自尊心也在一点点增强,这个时候,家长也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去陪伴孩子成长。能够使孩子感觉到平等、感觉到尊重,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以快乐的心情去与父母合作。

米云很庆幸,从小到大父母都忙,没时间管教米云兄弟,学习方面基本上没有提过要求,完全是放养长大模式,给口吃的就行,可能80年代出生之前的农村子弟都是这样,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温饱问题,没有特别关注学习方面,不像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学业是第一要务,在米云的中小学时代还是温饱问题最大,娱乐活动第一,玩的比学习的多,家长们更多的是忙于耕种田地,一年四季的辛勤耕种。

那个年代“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更早一点的年代还有全国劳模评选,米云记忆中中小学没有专门设公开的劳动课,但学校老师和校长家里都是有很多田地耕种的,米云家在村里虽然没有自家的田地,但在几十里的湖北农村有自己的田地,米云父母不教书的周末还经常骑自行车过湖北耕种田地,后来实在跑不动了,才停下来,在湖南这边的村里捡了几亩田地,外公家给的,或者大姨家搬进城里后留下的田地,有限的几亩田地,后来又承包了学校后面的几亩地。

米云记得学校其他几位老师的田地不少,村小学总共也没多少老师,他们一般有三四个孩子要养,光靠几十块钱的工资肯定很难养活小孩,除了多种地,就要想办法赚钱,米云父母无意中说出来的,更多的是在米云的有意提问中带出来的话题,教书是本职工作,但老师有时候不得不顾此失彼,甚至干农活的时间要超过本职教书的工作,特殊年代的事,情有可原,父母都能体谅理解,米云就更不可能说什么,同学们会经常帮学校的两位老师干活,一天也就一两节课,主要是收割棉花。

在村里学校的时候,记忆中的劳动课也主要就是围绕收割棉花展开,还有捏棉子制作的蘑菇菌子,几个班的同学用书包摘白棉花比赛,棉花收割完毕,还要拔掉绵亘枝捆起来,搬运回家当柴火烧,那两位老师的家距离学校还有一两里路,有的三四里路,整个路上都是带着红领巾的学生搬运棉花树枝,比较壮观的场景,米云家就在学校附近一里路,而且米云家的田地不多,都是自家人耕种,没有使唤过学生,主要是米云母亲差不多有近十年在外进修学习,不是在师范就是县城老师的进修学校,从米云三四岁进修到米云十岁左右,半脱产的进修,在村里长期任教的时间太短,米云就记得父母只教过米云一学年,还是米云上一年级的时候。米云从小到大都有参与劳动,从几岁干到二十多岁,虽然劳动不多,但基本上农村的活都干过,农具都识得,不会五谷不分。

中小学的劳动课真的是去劳动,开学第一天的劳动课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经过一个寒暑假,除了给教室大扫除外,还要给操场锄草,80和90年代之前的农村学生应该都会多少有点印象。

那个年代的农村学校都是平房,有个别校长还是热衷于修楼房,主要楼房利用率高,基本上都是土路,操场也是纯天然的土地草坪,哪有现在的什么塑胶操场之类的高级设施啊。所以每年九月开学时,操场上的草茂盛而高大,那时候学生还会从家里带铲子和铁锹去学校,初中的时候应该是学校应该会按班级分配提供铲子和铁锹,大部分都是用手拔草。班主任时老师做动员,指挥班级拔草,三五个同学一群,扎堆锄草和拔草,边拔草边闲话家常和打闹,初中一个年级六个班,只有初一和初二的同学出面拔草就足够了,也是浩浩荡荡的近千人劳动大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