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乾隆来说,最近喜事连连,除了纺织工厂每天产出大量低价的布匹之外。
机械制造局那边,也是捷报频传。
一些基于蒸汽机应用的机械被造了出来,比如乾隆最关心的钻孔机。
不管是火绳枪还是燧发枪,在古代最难的就是钻枪管。
在没有能力大批量制造无缝钢管的古代,枪管都是用钻一点点钻出来的。
即便是熟练工匠,一个人一个月顶多钻一根枪管。
这样的枪管,密闭性和质量还远不如后世的钢管,经常出现炸膛的现象。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火器装备率始终上不去的原因。
甚至一些士兵,使用的还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火铳。
有了钻孔机,只要能保证钢材的质量,枪管生产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至于枪支的其他一些金属部件,完全可以用铸造法铸造,枪托之类的木制部件就更加简单了,大清朝的木匠多的是。
除了这個之外,就是他打破满汉隔阂的第一步迈了出去。
他给几个看中的汉臣子女赐婚了皇室子弟,或者满族大臣的子女。
下旨废除满汉不得通婚的禁令,甚至把选秀女从满洲扩展到了全国。
当然和明朝从普通人家选择秀女不同,乾隆还是选择了全国六品以上官员的后代。
虽然一些满洲贵族还选择观望的态度,可是有一些本就相中同僚孩子的人,还是果断响应,与汉族大臣联姻。
这一步的试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满汉不得通婚,设立之初就有人赞成有人反对,现在满洲入关100多年,不少人对此也不怎么在乎了。
他并没有继续下令进行更多的试探,这事情得慢慢来。
另外就是首席军机大臣,傅恒上奏在全国府以上设立军事学堂、改革军制的奏疏。
这份奏疏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高喊着祖宗之法不可变。
乾隆做出一副为难的样子,决定先招募五千人由傅恒负责,以观后效,若是效果显著,再慢慢推行。
康熙皇帝得知了乾隆的所作所为,除了羡慕就是羡慕。
毕竟他这个时候,还是有议政王大臣存在的,哪怕他现在威望很足,想像乾隆那样一意孤行,也不可能。
大宋位面,赵光义在天下广设书院的圣旨,得到了大臣们的赞同。
文人士大夫自然是想自己的阶层越庞大约好,那些特奏名进士们,对此也没有多少异议。
毕竟按照赵光义的圣旨所言,他们不需要亲自教书,而是去各地担任院长,品阶按照从七品到正八品算。
三冗问题,在赵光义时代没有显现,毕竟此时禁军数量不足三十万。
他要做的,就是严格把控,按照禁军的选拔标准,招募禁军。
暂时没有什么战事,他从禁军剔除了一些年纪大的士兵,又招募了一些年轻士兵,全都按照禁军招募标准进行的招募。
他还在禁军中设立了火器营,操练火枪火炮。
除了这些事情,他最关心的长安城建设,也在顺利的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