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方舟的执行委员会成员全体出席了与梅耶的会谈。
并没有什么客套,梅耶抛出了他的问题。
1、诺亚方舟打算承载多少人?
2、诺亚方舟准备何时出发?
3、诺亚方舟还需要解决哪些技术问题?
对于前两个问题,执行委员会都认为没什么可保密的,在人员数量上,实际上诺亚方舟更强调志同道合,希望一起旅行的人能互相欣赏,数量倒没有什么要求,甚至不希望人数过多。总体上,考虑到储存空间和算力,委员会认为4000人是合适的,无论如何不能超过6000人,这也是他们不愿意公开招募成员的原因。至于何时出发,他们当然希望越快越好,但实际上,设计中的飞船仅能容纳百余人,飞船的最终出发恐怕至少要等到三十年后,诺亚方舟的主要成员都已经年迈,部分稍年轻身体条件适合的成员随飞船出发,剩余成员采集最后一次大脑信息后,人留在地球,数据跟随飞船出发。只不过由于拟建设的飞船相当巨大,主要的组建工作要在地球轨道上进行。按照现有比较成熟的火箭运载量,完成组建至少需要200次火箭发射,早日启动飞船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解决哪些技术问题,这在执行委员会看来是相当难以启齿的。无数次的模拟,飞船需要的智能机器人还不能满足需求,所谓数字化生命似乎也达不到伊甸园公司展示出来的那种效果,更重要的,即便吉米解决了飞船建造主要材料的耐久性和可再生化,关键的存储和计算芯片的老化也还是难以克服的障碍。
执行委员会并不愿意将所有这些困难展示给竞争对手。
“好吧,我想我们可以很坦率的交流,至少我可以很坦率的向你们说出我的想法,到现在为止,在我看来,诺亚方舟计划实际上并不会对伊甸园公司形成任何威胁,双方也谈不上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关系。的确,伊甸园公司与诺亚方舟的某些合伙人存在法律诉讼,但这对伊甸园公司也形不成多大的伤害。我想我们可以相互无视对方的存在,各自发展。当然,我也很愿意与贵公司展开合作,帮助贵公司解决一些或许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虽然你们不愿意说,但毕竟我们做的是类似的事情,我想我经历过的困难你们也需要面对,我愿意把我们克服这些困难得到的经验分享给你们,比如如何实现计算芯片和存储芯片的持续更新,比如如何让机器人更加智能化,代替人完成所有必要的工作,我想或许宇宙飞船的操作需要的机器人会比维持一个地下设备运转的机器人要求更高。另外,我们虽然开源了很多技术,但显然也还有一部分作为技术秘密没有公开,这部分我也可以拿出来分享。怎么样?我还算有诚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