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朝会改革(1 / 1)我在明末上班当皇帝首页

四月十五,望日,依例要举行望朝。大朝会和朔望朝形式大于意义,不奏事,只是一种朝贺的礼仪。朱由检崇尚实用,当老师的时候对开会就比较抵触,现在当家做主了,也不愿意为此浪费时间,于是通知免朝。通过这两天的上朝,和崇祯的记忆,来自后世的朱由检愈发觉得明朝继承唐宋又有所发展的上朝制度有点反人类。

朝会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为大朝;二为朔望朝;三为常朝。所谓的大朝就是指在每年的正旦、冬至和万寿等重大节日所举办的朝会,在这么一个朝会中,文武百官都会上表祝贺,周边的藩属国也会派使者前来意思一下。朔望朝就是在每月的初一或者十五,百官会身穿公服向皇帝行礼。常朝就是早朝,按规定每天就要举行。按规定,所有在京官员都要上朝,上朝人数多达千人,光组织就要浪费很长时间,效率自然不高,因为每天六点朝会就开始了,皇帝和大臣们自然都必须早起,特别是大臣们人太多,为了避免拥堵,午夜就得赶着上朝,两三点就已赶到午门等候,上朝的时候肯定不少官员困的不行,想眯一会儿也是奢望,专门有御史盯着,要是记个御前失仪,在早朝最后一个环节还要挨收拾,甚至扣工资。上朝的人虽然多,但有资格发言的,只有前面的四品以上高官及六科给事中和御史们,大概几十个人。有些年龄大的官员,一再上疏请辞,就是身体受不了上朝的折腾。现在看来,嘉靖和万历不上朝,也是情有可原。

为了提高朝会效率,同时让自己和大臣们晚上能够休息好,朱由检决定改革朝会制度。朱由检召集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在文华殿议事。“朕观历朝朝会制度,唯本朝人数最多,礼仪亦繁杂,颇耗心力,世宗、神宗废之多年,听闻百官上朝,竟至午夜不眠,朕心甚忧,今欲改革,诸卿以为如何?”“谢陛下体恤,然朝会制度乃太祖钦定,按礼不可轻动,不知陛下准备如何改革?”忠于本职、直言敢谏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率先发言。朝会是君臣议事的主要平台,至关重要,要不是崇祯登基以来勤于朝政,不像是要找借口废朝,曹于汴说话可不会这么心平气和。

“朕去年就下诏每日与阁臣一样在文华殿办公,遇紧急国事可直接在文华殿议事,因此不必每日早朝,由万历以来的三日一朝改为每月逢三早朝,即十日一朝。为减少上朝拥挤,提高效率,四品以上官员及翰林院、给事中和监察御史参加即可,其他四品以下官员既然不能朝堂言事,就不必再上早朝了。不再御门听政,早朝一律在皇极殿举行。大朝会不变,仍依旧例,废除朔望朝。”

朱由检的一番话让一帮重臣暂时陷入沉思,“陛下所言甚妙,直溯历代朝会本意,又能体恤臣工,且提高朝政效率,实乃利国之策,臣附议。”礼部尚书何如宠为人宽宏大度,想到改革的益处,冒着被御史攻击的风险,率先发言支持。“臣也附议。”接着内阁次辅李标也表态支持。见主管礼仪制度的礼部尚书和内阁次辅都发言支持了,其他人也都纷纷表态支持,毕竟内阁形成以后早朝处理朝政的功能弱化了不少,少上几次早朝,又不影响朝政,不仅能多睡几天好觉,还能免去中下官员的上朝负担,何乐而不为。性格相对保守的钱龙锡倒是想反对,但是昨天才被朱由检收拾过,这会儿见大家都支持,只能保留自己的意见。

“那就拟旨吧,明天起开始执行。”

消息传出后,百官多欢欣鼓舞,见了都互相道喜,据说当天京城多个酒楼爆满,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官员,不过看到这个形势,也只能暂时强颜欢笑。

通过这段时间批阅奏折和前身的记忆,身为政治小白的朱由检感觉前身启用的内阁和六部这帮大臣能力还是不错的,基本都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毕竟都是历经多个岗位,一步步熬出来的。不过朱由检也发现了问题,就是他在文官中还没有自己的亲信,像今天这种情况,他完全可以先让亲信提出来,自己再根据情况一锤定音,这样自己就不用亲自下场。还好今天还算顺利,要是自己提出来的事,大臣们都反对,影响自己的威信不说,还没有回旋的余地,且容易与大臣们闹翻,君臣如果失和,肯定会影响朝政。

正在苦恼从哪儿入手培养亲信的朱由检,突然想到,原身登基快两年了,肯定也在考虑如何在大臣们中培养自己的亲信,说不定已经培养的有,只是自己忽略了。于是,朱由检赶忙搜寻脑海中的相关人事任命,终于锁定了两个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周延儒和礼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温体仁(温的尚书只是职衔)。两人都是崇祯上台后一手提拔的侍读学士,在经筵上为崇祯讲学,与崇祯接触的比较多。特别是周延儒深得崇祯信任,上个月还曾与崇祯独自在文华殿畅谈,从午后一直谈到深夜。看来以后有机会了得把他俩赶紧提上来,避免自己孤家寡人,单打独斗。

在文华殿批阅奏折的朱由检,脸色逐渐阴沉,不是匪患、民乱就是大旱等自然灾害,再不就是边军请饷,剩下的就是各种提建议的折子,看着好像挺有用,实际多是袖手空谈,无法实施。虽然才穿越过来几天,朱由检却感觉好像过了几个月,每天都被如山般的奏折压着,关键还没有几个好消息,平常爱笑的他,如今感觉都快不会笑了。崇祯十七年的倒计时以及煤山上的歪脖树也一直压的他有点儿喘不过气来,朱由检不由怀念起曾经当老师的简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