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氏第九代传人到如今的张氏第十二代传人,看似辈分低了,实则整整还高了两个辈分,如向挽歌一般大的张氏太极拳传人如今应当算第十四代,只是一时之间,向挽歌并未察觉。
“对了,之前净凡是怎么指点你的?”伯翁重新坐下后问道。
向挽歌遂把净凡所授三句话告知了伯翁。
伯翁点了点头道:“恩,他说的不错,这是内家拳入门口诀,但若无人指点,纵使知道口诀,常人终其一生也难窥其径。”
对于伯翁此言,向挽歌是深有同感,他一年来日日研磨这三句话,除了身形尽量使自己符合外三合要求,内三合他毫无头绪,至于怎么忘招忘我,劲又如何从脚起,他更有无从下手之感,毕竟说来简单,做起难。
考虑到向挽歌还有工作职责在身,伯翁并未强求他留在竹屋,而是让他每次学完回去自己练习,然后周末再由伯翁进行调架。
“今天先从最基础的缠丝手开始教你,你摆好姿势。”伯翁说罢,向挽歌便两脚分立站定,两手缓慢地上下翻转左右移动,整个运行通过腰部带动,呈后弧线。
就在向挽歌沉浸在其中时,伯翁伸手捏住了向挽歌的肩膀道:“停,双手阴阳转换的时候肩膀不要歪,这样你的劲就空了,你看我轻轻一推,你就马上要往后倒。”
这两个动作显然是向挽歌以前的习惯,他只能靠意识努力控制着让自己肩膀不要偏斜,双眼时不时还会瞟向两肩,全然没了最初时的自然。
但伯翁并未出言纠正,因为这是改拳的必经之路,要想把习惯动作更正,前期必须要有人为干预的刻意。
向挽歌一直重复着做缠丝,不知过了多久,已是满头大汗,双腿也有些打摆起来,伯翁这才让他停下休息,但整个过程中尽管他努力控制着肩膀,但仍有一丝偏斜。
待向挽歌休息了十几分钟,又喝了两杯水后,伯翁指点道:“知道为什么你的肩膀就是容易歪吗?因为你行架的核心点错了,你用腰部作为枢纽来旋转,你的肩部怎么可能不动?接下来你要改的就是把核心的行拳规律改过来。”
伯翁说着起身站定,两手开始做缠丝,口中对向挽歌说道:“你看好了,整体的运架力量不是靠腰部旋转出来的,而是靠两腿蹬出来的。”
向挽歌双眼紧紧盯着伯翁的腰部及双腿,发现他行架过程几乎看不见大幅度的旋转变化,若不是看见伯翁双腿的重心来回变换,向挽歌甚至不知道他是何时转换的。
伯翁的行架运架好似一个整体,周身浑然天成,不像向挽歌,看似左右旋转颇有太极之形,其实上半身、腰部和下半身宛如三个独立个体,各忙各的。
“师父,可是蹬出来不成了直线了吗?太极拳不是讲究圆吗?”向挽歌疑惑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