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章 汝不见吾头上子瞻乎?(2 / 2)东坡往事首页

曾巩之弟曾肇从驾(随从皇帝出行,也可以理解为扈从或陪侍皇帝),苏东坡也有幸从驾,因此与曾肇进行了诗词唱和。

给事中(主要负责封驳奏章、注销卷宗、谏诤皇帝、弹劾官员、参议政事等权力)顾临,因论奏崇政延和殿不当讲读,但程伊川早先曾上奏迩英殿暑热,请皇帝于崇政延和殿及他宽凉处讲读,是故为程伊川所攻,被迁为天章阁待制、河北路转运使,东坡先生赶忙与邓温伯、李常、王存、孙觉、胡宗愈等上乞留状,说顾临资性方正,学有根本,慷慨中立,凛然有古人之风,宜留置左右,别选深知河事者使往。但未被批准。

好在顾临到任后,顺应河势,回使东流,后又被复召归班,擢为翰林学士。这是后话。

顾临这人,据传“体肥伟”,所以诸公多以屠户戏之,故有“顾屠”之号。范祖禹等人送顾临奉使河北路河朔任时,东坡先生由于身体不适而未前往,不过还是在赠诗戏之,“磨刀向猪羊,酾酒会邻里。归来如一梦,丰颊愈茂美。”

不过,由于苏东坡的举荐,陈师道顺利出任了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州学教授。

生活中的苏东坡自制了一种短檐高屋帽,士大夫近年来纷纷效尤,都把这种帽子叫“子瞻样”。恰好东坡先生令门人辈作《人不易物赋》,有人就戏作一联:

伏其几而袭其裳,岂为孔子;学其书而戴其帽,未是苏公。

李廌将此事告诉了东坡,东坡先生笑道,他近日扈从皇帝游燕醴泉观时,随从的优伶们都以相与自夸文章为戏者,一优曰:吾之文章,汝辈不可及也!

众优曰:何也?

曰:汝不见吾头上子瞻乎?

上为解言,顾公久之。

张昌言奉使往告西京原庙,在归途中作了《喜雨》诗,东坡先生唱和了一首,又自书《绿筠轩》诗。绿筠轩在於潜县境东南金鹅山巅寂照寺中,苏东坡尝与余潜僧慧觉禅师从游下榻于此。

五月二十日,鲜于侁去世。

鲜于侁累官利州路转运判官,升副使兼提举常平仓事,后任集贤殿修撰,在陈州知府任上去世。苏轼曾称其为政“上不害法,下不伤民,中不废亲”,以为三难,萃于子骏而能妥善处理。

鲜于侁为人诚直,能举荐贤良,所荐刘挚、苏轼、苏辙、范祖禹等人,皆智能有识之士。他虽与王安石有不同政见,但神宗爱其才,仍然委用。他还刻意经术,为诗平淡渊粹,尤长于楚辞,著有《诗传》、《易断》,苏轼认为其作近于屈、宋。

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投进监狱时,他的朋友几乎都和他绝交了。在被从湖州遣往御史台狱路过扬州时,时任扬州知州的鲜于侁一人独自前往看望。面对挚友,苏东坡既感动又担忧,劝鲜于侁将平时两人来往的书信和文字全部焚毁。鲜于侁却说:欺君负友,吾不忍为;以忠义分谴,则所愿也。此等肺腑之言,何其难得。苏东坡路过扬州时,还曾在鲜于侁为他专设的宴席上,写过一首《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

鲜于侁去世后,其行状由苏东坡的门生李廌撰写。状成之后,苏东坡极为称赞,赞其内容丰容隽壮。不过,此行状后被收入秦观的《淮海集》里,原来李廌是代秦观所撰。

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二年(1079),秦观到浙江会稽探望大父承议公及叔父秦定,恰好苏东坡自徐州移知湖州,便与参寥子一同随东坡南下。经过扬州,拜访了太守鲜于侁,游览平山堂等名胜。令人感到疑惑和不解的是,这是秦观一生中一次较长时间的漫游,从四月初由高邮启航,至岁暮返乡,历时约八个月之久。

元祐二年,苏东坡、鲜于侁又以“贤良方正”举荐过秦观于朝,却被新党以莫名的罪名诬告,此事一度受阻。

看来,秦观与鲜于侁还是颇有渊源的。

鲜于侁去世五天后,范镇三子、三十九岁的范百嘉(字子丰)卒。

范百嘉之女已经许配给了苏过,范百嘉是与秦观同登进士第的,也算是同年,几个人交游颇多。苏东坡听到这一惊天噩耗,赶紧给范百嘉的父亲、以端明殿学士(正三品)致仕卜居许昌的范镇老先生致简,表达了自己无尽的慰问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