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的本源之力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当时的魔法体系远没有现在那么完善。
法师们以自身的魔力大小与施法水平设立了标准并划分了等级。
初级法师的魔力标准为十单位火戏法,施法标准包含水火圣三系。
中级法师的魔力标准为五十单位雷焰,施法标准进阶加入风雷两系。
高级法师的魔力标准为传说魔法以下自循环,施法标准进阶为全系。
而大魔导师则与众不同,它并非一定由高级法师晋级而来,而是由本源来决定。
时至今日,在魔法日益发展前进的道路上,有不少法师参与并完善了这一体系制度,这其中也包括了洛克·梅林。
在诺克亚尔最新的魔力基础教材中,明确标注了各个等级法师的评定标准。
初级法师,也被称为萤光级,需要熟练使用任意三系的初级魔法,以魔法测试的整体平稳度来评分。
中级法师,也被称为尾火级,需要熟练使用全系中级魔法,并且需要在魔法测试中达到九成九以上的平稳度。
战场法师的最低要求便是中级法师。
高级法师,也被称为余烬级,处于该阶段的法师,没有一两手全系复合的绝活是过不了评测的。
洛卡斯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正处于该水准。
而萤光、尾火和余烬则出自传说法师洛克·梅林的理论。
萤光源于小魔兽烛火蝶,说是小魔兽其实也有三四米的体长,头目算上翅膀更是有可能达到八九米的夸张程度。
这种魔兽的头部有延伸出的两对触角,它们的任何施法都离不开这两对会散发萤光的东西。
对于大部分生在洛克·梅林之后的“小小法师”来说,烛火蝶都曾是自己的一场噩梦。
在晋级初级法师的道路上,他们需要或独自或配合击杀一只烛火蝶头目,并将那对触角完整地带回来。
在评测当日,对触角输入魔力,只要坚持让触角平稳持续散发萤光达到十分钟便算完成了魔力水平的评测。
尾火同理,源于犬型魔兽妖火狐。
这种魔兽进攻时,尾巴会冒出燃烧的青蓝色火焰。
而它们死亡时,自身则会逐渐燃烧,直到化为一颗幽暗色的珠子。
在评测当日,初级法师需要对珠子释放魔力,直到青蓝色火焰平稳燃烧至珠子完全变为透明才算完成了评测。
而余烬则是简单粗暴。
只需要中级法师将自身的魔力进行“包裹”处理后,一股脑释放出来。
逐层消耗的魔力在“包裹”的控制下,逐层精炼凝聚,再由评测导师进行焚烧。
最终形成一滩“魔力余烬”。
对考生而言,只有当这份余烬中不掺杂任何“非纯净魔力”时,才算通过评测。
然而,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教材上很少出现“大魔导师”这个称谓。
其原因甚至要追溯到法尔史黛拉建立之前。
前文提到,大魔导师的评定并非由魔力量级与施法水平决定。
这是因为法师本源的特殊性。
法尔史黛拉建立之前,法师们没有成文的评级系统,大多分为学院派和野派。
这里提到的野派与后面出现的野法师并非同源。
野派完完全全是靠自己摸索,大多为师父带徒弟,一脉传一脉继承下去,也并不怎么参与学院派的理论文化,更多是在实战中找寻经验。
而野法师多指接受过评级,但没有良好的学院基础。
由于出生地的生活水平不同,野法师的诞生极其常见,甚至出现过天赋极好的野法师,在没有任何学院理论的指导下,魔力量级和施法水平达到高级法师的水准。
这正是因为有本源的存在。
本源可以说是一个法师的天赋。
有些法师自诞生起就对魔力十分敏感,一些夸张的人甚至在婴儿时期就能手压浓郁魔力。
于是早期法师之间并没有“本源”一词,流传更多的是“天资”一称。
随着历史发展,法师们对魔力的研究更深入,理解不同的法师互相争吵,思维的火花逐渐迸射。
有法师通过研究少数完全接触不到魔力的人,发现他们并非天生如此,甚至一些成年人在童年时期能用肉眼清晰地看到自然魔力。
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更多法师加入进来,最终发现了有某样东西存在于所有新人类体内。
因为它,人类才得以感知魔力。
于是单纯的“天资”一称于它,便不再适合起来。
最终,一位伟大的法师站了出来。
他率先提出了“本源”这个概念,将法师的先天与后天进行了总结。
新人类的先天,过去称为“天资”,是因为本源刚诞生的不稳定性。
为了更具体地表现这一点,他用大小去形容刚诞生的本源。
婴儿的本源越小,便需要更多的魔力去补充,从而达到稳定状态,于是这一批人对魔力的感知能力就越强。
反之,婴儿的本源越大,则需要更快的排除这部分本源,于是这批人中会出现类似手搓浓郁魔力的现象。
而处于稳定状态的本源,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于是看起来反而更平平无奇。
这个颠覆性的理论打破了当时几乎所有法师的观念。
于是“天资”这个最早用来区分法师阶级的词语,在这个概念中被完全消灭。
取而代之的则是“后天”。
既然新人类的本源在稳定之后大小没有差异,理论上来说所有人的魔力感知水平应该是一致的,为何会出现天赋强弱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