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1 / 2)火车铁路拖出来的故事首页

火车头:自己行走的钢铁怪兽

1804年2月21日,在数千人的见证下,一台蒸汽机怪兽拖着10吨生铁、5辆大车,喘着粗气,用时4小时5分钟,成功跑完了16公里,这是人类第一次目睹这种钢铁怪兽的运行,这台怪兽当时没有名字,不过,现在有个熟悉的名字,叫做“火车”。

火车现在很威风,最高运行时速达到了605公里,但是,这次火车蹒跚学步的时速才3.9公里,比人类走路还慢,所以,准确点来描述,火车是爬完了全程。

第一节车厢:人类动力里程碑

在火车出场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它的动力——蒸汽机。

早在公元1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希罗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的雏形,叫做“汽转球”,利用蒸汽逃逸的反作用力来转动一个球,不过,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玩具。

近代最早研究蒸汽动力的是丹尼斯?帕平。

帕平,1647年出生于法国,166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本来,帕平应该从医,但是,数学和力学对他的吸引力更大,最终,兴趣改变了人生。1671年,他在著名物理学家惠更斯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科学研究,让他有了坚实的物理基础。1675年,年仅28岁的帕平来到伦敦,与著名化学家波义耳一起工作;在一次实验中,帕平意外地被蒸汽烫伤了手,他产生点疑问:自己经历过很多次烫伤,为何这次特别疼痛,于是,他向波义耳请教。这位大化学家告诉他,在密闭容器内加热水的时候,沸点随着水面上方气压地增大而升高,所以,喷出来的蒸汽温度更高,感觉更烫。

就是这个痛,让帕平开始思考,开始试验,最终在1681年发明了高压锅。

帕平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欣赏自己的高压锅时,注意到了蒸汽逃逸时,可以产生动力,于是,他做了大量的实验,最后,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蒸汽膨胀可以推动活塞运动,而且,蒸汽冷凝后又可以形成真空。

这篇论文成了蒸汽发动机的理论来源。

英国是岛国,尽管面积小,但是矿产资源丰富,早期英国的采矿业独步欧洲,但是,矿井里的水处理起来非常麻烦,所以,英国有抽水机的市场需求。1698年,一位英国人根据帕平的理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抽水机,这位英国人叫萨弗里。

蒸汽抽水机比较简单,具体工作过程是:第一步,将一个容器充满蒸汽,然后关闭进汽阀;第二步,在容器外喷淋冷水,容器内的蒸汽冷凝成水,容器几乎形成真空;第三步,打开进水阀,矿井底的水受大气压力作用,经进水管吸入容器中;第四步,关闭进水阀,重开进汽阀,用蒸汽压力将容器中的水经排水阀压出,至此,蒸汽机完成了一次抽水过程;水排出后,重复以上步骤,容器再次充满蒸汽时,关闭进汽阀和排水阀,重新喷水使蒸汽冷凝。

这就是蒸汽机抽水的整个过程,当时,让人感觉有点麻烦的就是每抽一次水后要等待一段时间。

萨弗里对自己这台蒸汽抽水机进行了改进,用两个容器轮班工作,就可以连续抽水,但是,实践结果,抽水机还可以,只是有个明显的弱点:汲水深度有限。中学物理知识告诉我们,这种抽水机就是利用大气压的原理抽水,抽水的理论高度也就是10米左右,当时材料、技术有限,不可能保证完全真空状态,实际抽水高度也就是6米左右;想从几十米深的矿井汲水,要么将抽水机装在矿井深处进行接力,要么用较高的蒸汽压力,当时,这两个办法都相当困难,而且危险。

1712年,另一位英国人将这个蒸汽抽水机进行了改进,制成了实用的蒸汽机抽水机,这位英国人叫纽科门,他改进的这种蒸汽机被称为“纽科门蒸汽机”。

纽科门的设计比较巧妙,他将汽缸和锅炉分开,蒸汽不是由水直接在汽缸中加热汽化,而是由锅炉生成,通过管道送入汽缸,这是一个改进非常关键:一方面,锅炉的容积大于汽缸容积,可以输送更多的蒸汽,功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锅炉和汽缸分开,发动机部分的制造就比较容易。纽科门还引入了活塞与连杆装置,使蒸汽压力、大气压力在相互作用下推动活塞作往复式的机械运动,蒸汽机就能成为蒸汽抽水机。纽科门蒸汽机,实现了用蒸汽推动活塞做一上一下的直线运动,相当于20匹马同时工作的动力,可以把几百英尺以下的水抽到地面上来。

这种蒸汽抽水机在煤矿矿井里非常受欢迎,背后有一个原因:它需要烧大量的煤,除了煤矿,其他地方根本用不起;不过,也有土豪,奥地利的施瓦茨伯格亲王就定购过一台,用来制造宫殿的喷泉。

此刻,蒸汽机的应用还仅限于抽水,要被广泛应用,必须要进行改良,这时,一位天才发明家横空出世,他就是詹姆斯?瓦特。

詹姆斯?瓦特,1736年出生于苏格兰,他有个舅舅在格拉斯哥大学任职,在舅舅的引荐下,开始学习机械制造;21岁时,他在格拉斯哥大学开设了一间机械修理店,并成为了学校教学仪器制造师,有机会接触大学教授,学习了各种机械性原理。有一次,瓦特得知大学有一台纽科门蒸汽机正在伦敦修理,他要求学校取回这台蒸汽机,让他来修理,正是这次自告奋勇的行动,他开始了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纽科门是铁匠出身,技艺精湛,但是,仅受过初等教育,理论水平低;而瓦特,不仅有精湛的技艺,还在大学里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瓦特经过研究,找到了纽科门蒸汽机的弱点。

纽科门蒸汽机采取内凝喷嘴和自动阀装置,在气缸里造成真空,利用大气压带动泵杆一上一下地运动。活塞每滑动一次,都伴随热量的散发:蒸汽从锅炉传送到气缸里,推动活塞向上滑动,为了不让蒸汽凝结,必须保持沸点,这需要大量的热量;当活塞被推到汽缸顶部时,内凝喷嘴喷射冷水迅速降低汽缸内的温度,蒸汽快速凝结,汽缸变成真空,才能让活塞下滑,从而完成了一个冲程。这个冲程让活塞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必然浪费大量的热能。

瓦特在这台蒸汽机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改进,他将加热和冷却分成了两个任务,由两个容器分别来承当完成。

具体工作过程是:第一步,打开锅炉蒸汽阀门,让蒸汽进入汽缸,推动活塞向上运动;第二步,当蒸汽推动活塞到汽缸顶部的时候,关闭蒸汽阀门;第三步,打开冷凝器与汽缸连接的阀门,这样,汽缸内的蒸汽压力会突然消失,由于冷凝让汽缸内形成了真空,空气压力会使活塞再向下运动。因此,只要交替开闭这两个阀门,活塞就会快速上下运动。

有运动,就有动力之源,不过,要想这动力之源成为能够应用的动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活塞只能作上、下直线运动,而运动需要往同一个方向前进。

1784年,瓦特针对这个问题又进行了第二次改进。

这次改进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他采用一个连杆带动曲轴的结构,使活塞的直线动能转变为圆周旋转动能。换句话说,之前只能让物体过去,然后原路返回,而现在,物体可以连续前进了。第二,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控制系统,能自动调节蒸汽的流量,使机器的运行速度保持恒定,不再需要人工去调节阀门。

瓦特创造性的发明使蒸汽机迅速地发展,让原来只能提水的机械成了可以普遍应用的动力;由于加热和冷凝分开进行,这可以让汽缸始终保持高热状态,大大减少了煤的消耗。

瓦特改良蒸汽机问世后,他申请了专利,并组建工厂大规模生产。瓦特工厂制造的蒸汽机大部分在英国康沃尔郡矿区使用,这个矿区的蒸汽机的技术负责人是威廉?默多克。

威廉?默多克制造出了人类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

第二节车厢:被遗忘的蒸汽机车发明人

威廉?默多克,1754年出生于苏格兰的埃尔郡,是瓦特的老乡,在瓦特的公司负责安装蒸汽机。

默多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发明过一堆东西,如煤气、瓦斯灯、鱼胶、蒸汽引擎机车头、汽动力焊枪、钢水泥、合成染料、综合塑料制品等,算是一位著名的发明家。他技术熟练,业务精湛,甚至能对瓦特设计的蒸汽机提出修改意见,是瓦特的得力干将。瓦特得到了这位技术奇才,作为老板,理应礼贤下士,但是,瓦特技术方面心灵手巧,心胸却非常狭隘,正因为默多克技术高超,瓦特对他有所防范,甚至醋海生波。

为了打压他,瓦特经常强调自己的蒸汽机设计不容更改,所以,默多克改良蒸汽机的建议只能自己保留。

既然老板公开反对,那就自己私底下研究。在康沃尔郡矿区进行售后服务工作期间,默多克的技术过硬,蒸汽机基本上也没啥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默多克就锤锤打打,1784年,他竟然弄出一台蒸汽机车,这也是瓦特第二次改进蒸汽机的年份。

在英国的默多克应该不知道,5年前,法国已经诞生了第一辆蒸汽车。

1769年,一位叫尼克拉斯?库纽的法国炮兵军官,用蒸汽动力造出了一辆三轮车,希望能作为大炮的拖车。这辆车非常简单,前部吊一个锅炉,锅炉产生的蒸汽推动气缸中的活塞驱动前轮行走,这车每走15分钟,锅炉的压力就会损耗完,需要停下来加水和烧水,直到锅炉恢复压力后才能继续前进,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没有装转向装置,在实验期间,这辆车撞上了兵工厂的墙壁上,车辆报废,这是世界上第一辆机动车,也应该是世界上第一起机动车事故。

与炮兵军官相比,默多克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蒸汽机技术,所以,他的蒸汽机车比法国人的要先进得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默多克将蒸汽机车安置当地一座教堂里,这个机车可以转圈跑上几英里,他非常兴奋,打算去申请专利。瓦特知道这件事情后,对默多克进行了威胁,而且拿出自己的杀手锏,说这个机车是对自己蒸汽机专利的侵犯,如果默多克执意要去申请专利,那就法庭上见。

面对老板的斥责和阻挠,默多克只好放弃继续研究。

默多克对蒸汽机车的研究偃旗息鼓了,但是,邻家的小孩却接过了蒸汽机车的大旗,这个小孩就是理查德?特里维希克。

1771年,特里维希克出生在英国西南部康沃尔郡的一个矿区,父亲是一位矿老板,上头有5个姐姐,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上学时,数学成绩特别好,只是有点调皮,是一个经常逃课的学生。逃课的时间,特里维希克就在蒸汽机旁看热闹,一旦矿井的蒸汽机抽水机启用,他就细心观察蒸汽发动机如何抽水,常常一看就是一天,技术人员拆装蒸汽机时,他也经常在一旁看门道,甚至帮忙。

默多克在研制蒸汽机车时,也少不了这位13岁的小孩在旁边看热闹。

19岁时,特里维希克在矿区参加了工作。他在矿区长大,对蒸汽机非常熟悉,很快获得了采矿顾问的职位,和默多克一样,也成为了一位蒸汽机行家。

当时,蒸汽机是瓦特的天下,瓦特的专利实在是涉及面太广,几乎所有关于蒸汽机的改进都可以被认为侵权,更要命的是,瓦特不是一位胸怀宽广的科学家,而是一名锱铢必较的资本家,默多克的经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1792年,特里维希克在多尔科思矿厂制造了一台倒置式蒸汽机,这台蒸汽机一诞生,56岁的瓦特就把21岁的特里维希克告上了法庭,官司持续了7年,最后,结果是瓦特赢了,特里维希克还要支付巨额的赔偿金。

输了官司不能丢掉梦想,特里维希克仍然研究蒸汽机,而且研制出了第一台高压蒸汽机。

这款高压蒸汽机巧妙地避开了瓦特的专利。高压蒸汽机与瓦特的蒸汽机不一样,他采用了双动力气缸,用四通阀进行蒸汽分配,废气通过垂直管烟囱直接排到外面,线性运动则是通过曲柄直接转换成圆周运动,代替了较为繁琐的梁式结构;锅炉则是直径2米的铜管,这种管形锅炉使得蒸汽的压力大大增加,可以得到比瓦特蒸汽机大得多的动力,而且比较安全。

特里维希克满怀信心地找各大矿井推销自己的机器,并相信这款一定会取代瓦特那笨重又动力不足的蒸汽机,但是,事实证明,他又错了。

瓦特占据的市场蛋糕不可能白白送人,他由技术的推动者变成了阻碍者。

此时,英国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在这个时代要想打败敌人,法律和舆论是最好的两种武器。瓦特第一次用法律的手段打败了特里维希克,这次,法律手段显然不行,于是,他就用舆论的手段。

瓦特在各大报纸、各种场合不停唠叨高压蒸汽机不安全,容易爆炸。矿厂老板,从古至今一直都把安全放在首位,蒸汽机首席专家的话,他们当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时间,高压蒸汽机被矿主们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这种高压蒸汽机根本没人敢用,更别谈取代瓦特的蒸汽机。

面对这种局面,特里维希克备受打击,突然有一天,他想起小时候见过的蒸汽机车。

特里维希克豁然开朗:这么多年,蒸汽机车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是因为蒸汽机太笨重,产生的动力,连自己的重量都拉不了,更别奢望拉货物了。高压蒸汽机产生的动力很大,而体积和重量比普通的蒸汽机要小得多,高压蒸汽机有成为车辆动力的可能。

1801年,特里维希克采用自己的高压蒸汽机,制成了第一台蒸汽机车,不过,它只是在普通路面上行走,这是火车的祖宗,更是汽车的祖宗。

为了突出他的高压蒸汽机,特里维希克将他的车命名为“喷气魔鬼”(Puffing Devil)。

1801年的平安夜,“喷气魔鬼”载着特里维希克和他的朋友开始兜风,这是蒸汽驱动的运输工具第一次出现在地球上。由于转向系统还不完善,这台车有一次直接开到沟里去了,不过,总体效果不错,在马路上居然颠簸了两天,第三天,发生故障了,旁边刚好有个小旅馆,特里维希克和他朋友们就把车推进一间小屋,他们一路劳顿,看到这地方幽静,环境优美,还有丰富的食物,他们就开始喝酒、烤肉,享受着圣诞节的快乐。这边大伙儿在烤着肉,那边蒸汽机车也在烧着煤。最后,燃烧的锅炉把铁板都烧红了,当然,蒸汽机车、房屋等能烧的都全部被烧毁了。

这次失败,特里维希克认定车没有问题,而是路有问题。于是,他决定不再让这个蒸汽机满山乱跑,而是瞄准一个方向,上铁路!这个思路非常正确,既可以避开坑坑洼洼的马路,又可以解决车辆的转向问题(因为在轨道根本不需要转向)。

铁路?火车还没有诞生,怎么会有铁路。当时还真有铁路,不过,是以马做动力,广泛存在于矿区,我们后面会细说。

1802年,特里维希克来到南威尔士中格拉摩根郡的一个铁矿厂工作,凭着高超的技术,制造出了可以抡大锤的高压蒸汽机。他得到钢铁厂老板汉弗莱的同意后,给一台这种蒸汽机装上了轮子,变成了一台机车。

这个矿区有一段自己的铁路。

特里维希克说服了老板,允许自己在这条铁路上进行试验。老板汉弗莱看到一台蒸汽机车在铁路上喘着粗气,慢慢的动了起来,一个念头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汉弗莱当场买下了这台蒸汽机车,并且找到了另一个铁矿厂老板里察克劳谢,吹嘘自己有台可以拉货的蒸汽机,能拖动10吨的铁块,而且还可以跑完潘尼达伦到阿巴克浓之间16公里的铁路。蒸汽机自己能跑,里察克劳谢当然不信,于是,两个人打赌500金币。历史性的日子来临,这样就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火车第一次运行。

这在当时轰动一时,人类第一次在铁路上见证了蒸汽机车。汉弗莱出够了风头,又赢了一大笔钱,当然非常高兴。

特里维希克认为蒸汽机车时代即将来临,然而,他还是错了,蒸汽机车暂时还登不上舞台。这次蒸汽机车的运行,压坏了铁路的铁轨,因为蒸汽机车比较笨重,铁轨质量又不高,很容易造成铁轨断裂,势必需要很高的维修成本。钢铁的技术革命是尼尔松的热风炼铁,时间是1832年,此时,还得等30年。

没有过得硬的铁路,是特里维希克时代蒸汽机车的硬伤。

机车跑一次赢点钱还行,要是天天跑,光铁轨维护就够让老板破产,于是,汉弗莱干了一件现在人看来很愚蠢的事情: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的轮子被拆了下来,蒸汽机继续去铁矿抡大锤。

1808年,特里维希克离开矿山,决定去伦敦碰碰运气。在那里,他建造了一条圆形的小铁路,铁路上就是他的蒸汽机车。

为了推广他的蒸汽机车,特里维希克将这铁路围成一圈,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游乐场,给人家表演火车的运行,这个表演被称作“看谁能赶上我”。说白了,就是让大家观看一辆自己能行走的机车。

当时人看来,钢铁机器自己行走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只要是不可以思议的事,就有人好奇,就有人围观,个别年轻人还爬到机车后面的车厢里去坐坐,这算是伦敦第一辆无马牵引的载客车,但是,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它的价值,也没有人愿意为他投资。

特里维希克十分失望,没有资金,他也失去了继续研究机车基础,不过,他是蒸汽机高手,离开了机车领域,开始研究其他开发项目。

他开始研究高压蒸汽机对黄铜进行钻孔,用来制造火炮;研究高压爆破矿山,滚动磨粉机,蒸汽铁锤,高炉风机以及传统的挖掘应用技术,他还研究了蒸汽轮船。后来,他还转行承包工程,修建隧道,甚至还到南美洲去当矿老板,但是,霉运与他一直都如影随形,最后,这位才华横溢的人最终破产,落得穷愁潦倒。

火车诞生之时,被人不解,甚至沦为转圈奔跑的玩具,很多时候,传奇的东西需要有传奇的经历,尽管特里维希克的火车没有推广开来,但是,毕竟诞生了,更重要的是,铁路已经诞生很久了。

第三节车厢:铁块泡沫孕育铁路

讲述铁路之前,我们得先讲一下轨道交通。

在大家的思维中,铁路跟轨道交通几乎是一个概念,准确来说,铁路只是轨道交通的一种,轨道交通是车辆在特定的路上行走,这个特定路就叫轨道,通俗来说,只要有轨道行驶的交通工具,都是轨道交通,如在卡槽行驶的单轨电车,还有悬挂式单轨电车,这跟游乐场的器械差不多,不过娱乐场的器械不算轨道交通,因为运行的目的不一样,交通必须载人或者拖物达到目的地,而不是只在游乐场转几圈。

最早的轨道是石头凿出来。

在希腊有个地方叫科林斯,至少有两个名称让我们听说了科林斯,一个是古典建筑史上赫赫有名的三柱之一“科林斯柱”,还有一个是“科林斯运河”,不过这条运河在19世纪才完成,轨道就与这条运河有关。

科林斯运河位于科林斯地峡。

希腊南部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在半岛与大陆相交的地方,就是科林斯地峡,这个半岛一边是爱琴海,连接东方,另一边是爱奥尼亚海,直达西方,这条地峡宽约6.5公里,最高海拔不过90米,古希腊时期,这里是科林斯城邦的地盘,所以,这个地峡就就叫科林斯地峡。

公元前8世纪,这是中国刚进入东周的时间,科林斯城邦农业非常发达,陶器代表古希腊的最高水平,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业,科林斯城邦代表古希腊几乎垄断了与西方的贸易,古希腊的陶器、橄榄油、葡萄酒、金属器皿贸易全部要经过科林斯。科林斯城邦发达的贸易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如果从爱奥尼亚海到爱琴海,走科林斯地峡陆地穿越,也就是6.5公里,走水路,得绕400公里,当时是好几天的航程。

科林斯人本想挖一条运河来优化运输,不就是6.5公里吗,当时也确实开工了,但是,发现这地方实在太硬了,根本挖不动,直到近代,科技发达了,这里才挖出了一条运河,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科林斯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深的运河,这是后话。古代科林斯人非常聪明,发现地方太硬挖不了运河,就干脆修一条硬路。科林斯人就势凿出了一条石质轨道,让车轮沿着这条轨道来运输货物甚至船只,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轨道。

如果这也算轨道交通,那中国也很早也就有了。

秦朝统一六国后,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车同轨”,就是统一了车的两轮间距,要统一两轮的间距,是因为路的问题。

战国以前,马路是沙土和碎石铺出来的,车轮是用硬木制成的,有的还在轮缘外包一层铜或铁,这样的轮子在路上行走,久而久之就会在路面压出深沟来,如果车两轮的间距不一样,就会有一个轮子在沟里,一个轮子在沟外,这时候,只能慢行,快一点就会翻车,所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要求“车同轨”。在高级别的路上,官方更是在沟里放上木头,马匹就可以在上面飞驰,所以,就出现了“驰道”一词。

秦始皇修建的“驰道”,符合现代定义的“轨道”。汉语还有“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成语,这个辙就可以看成轨道,这么算起来,中国的轨道交通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

当然,现代铁路起源于英国的“有轨马车”。

英国是一个岛国,却是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当然,英国在2020年脱欧了,不能算是欧盟国家了。英国开采这些矿产,只能用马车来拉矿石,矿山中的道路泥泞不堪,运输异常困难。1660年,英国人布蒙特在当时的纽卡斯尔煤矿上,将两条木头固定在枕木之上,创造性地建设了一条木头轨道,以供运输煤炭的马车行走。这条极具历史意义的道路,前后共花费他三万英镑,但是,运作不是很成功,后来这条木质轨道被舍弃,布蒙特也因此成了茶余饭后的笑柄。

1756年,英国为了准备与法国的战争,开始了大量炼铁,催生了钢铁行业飞速发展。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刀枪入库,铁块泡沫经济很快就破灭了,铁价猛跌,铁块出现了大量的剩余。矿主为了解决木制轨道容易磨损的问题,趁着铁价便宜,便将铁皮钉在木轨上,出现了世界最早的“铁轨”。但是,铁皮木轨,经常被压坏。

1768年,尽管战争已经结束5年了,但是,英国铁厂的铁块仍然堆积如山。

在什罗普郡煤溪谷铁厂,老板见到堆积如山的铁块心急如焚:卖出去吧,亏本;不卖吧,占地。他的女婿雷诺尔茨得知岳父的焦虑后,想出了个好办法,将铁块浇铸成铁板,铺在工厂的路上,计划等到铁价上涨时再卖出去,一举两得。

道路铺上了铁块以后,马车就平稳了许多,更重要的是拉得更多了。在轨道上面行车,一匹马在轨道上可以当20匹马使用,一个童工在轨道上可以拉动1吨重的货物。我在铁路工作的亲身经历:一节载重60吨的货车,四个人就可以推动,如果在公路上想要推动60吨重的汽车,估计得好几十人。

这种板式铁路,铁厂发现好用得不得了,其他老板也开始效仿,这种铁路在矿区迅速推广开了。

由于车轮只用铁板的两边,用铁板做出整条铁路实在是太浪费了,后来,铁厂用两根“L型”的角铁焊接在一起,形成“U”形,将车轮卡在凹槽里,这就是“凹型”铁轨的开端。

1803年7月,英国在旺兹沃斯和克罗伊登之间修建一条铁路,全长15公里,而且双线,这条铁路就是采用的“凹型”铁轨,这是英国第一条公共铁路,驾驶马车的人只要付费,就可以使用这条铁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凹型”铁轨在实践中遇到了麻烦。

在使用的过程中,凹槽很容易被煤屑、垃圾填塞,而且由于铁轨是角铁焊接的,在轮子的横向压力下,寿命非常短,很快就会断裂。其实,早在几年前,英国工程师威廉?杰索普解决了这个问题。

1789年,杰索普设计了“凸型”铁轨和外轮缘凸出的铸铁车轮,铁轨表面改成平的,横截面是菌形的,菌伞用来支持车轮,菌柄用来增强铁轨的强度。

这次变革,形成了现在钢轨的雏形。

后来,蒸汽机车出现了,炼钢技术也发展了,就用强度更大的钢轨代替了铁轨,但是,“菌状”钢轨不稳定,沉重的蒸汽机车很容易压坏脆弱的钢轨,造成火车出轨,甚至翻车,于是,技术人员就把两条“菌状”钢轨合而为一,做成上下两面都有菌伞,中间由一个菌柄连接的所谓“双头钢轨”,它就像一个哑铃。这样设计还有一个用意,铁轨顶面磨损以后可以翻过来用,可以节省维护成本。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当钢轨顶部磨耗了,技术人员准备翻过用时,发现铁轨底部也压坏了,后来,技术人员干脆把铁轨的下部加宽,设计成“工”字形。这种钢轨既节约材料,又稳定可靠,很快就在铁路广泛应用,这就是现在还在使用的钢轨。

杰索普,这位卓越的工程师,还发明了内轮缘凸出的铸铁车轮和铁路道岔,这为后来火车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内轮缘凸出就让轮子沿着凸出的铁轨乖乖的走,车轴不需要其他设备固定了,这种内轮缘凸出的车轮一直保持到现在。铁路道岔的发明则更是天才的设计:木轨时代,车辆要想转换线路,只能靠人抬起来后转车盘,道岔发明后,车辆就可以直接可以在两条轨道上转换了。

随便提一句,此时还有一种特殊轨道:齿轮轨道,是安装在底盘上的蒸汽机和轨道的连接方式,车辆不是在轨道上转动,而是借助相互咬合的齿轮传动,当然,这种轨道很快就淘汰了。

1807年,英国在南威尔士的奥伊斯特茅斯和斯旺西之间,修了第一条铁路,起初被命名为“奥伊斯特茅斯铁路”,后来又改名为“斯旺西曼波铁路”。

这条铁路是用来运输煤、矿石还有石灰石,当然,矿山上有工人,偶尔也做点客运运输。这条铁路的动力并不是机车,而是马,不过,还是被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随着铁路的延伸,铁块质量的提高,铁路的主人——火车也开始慢慢的发育成长,火车经过特里维希克的技术成功和商业失败后,一位里程碑的人物出现了,他把铁路和火车作为一个整体,最终让火车在地球每一个角落驰骋。

第四节车厢:火车与铁路合体

特里维希克南美洲去当矿老板,最终破产,极有可能客死他乡,不幸中之大幸,他碰到了自己的铁杆粉丝——罗伯特·斯蒂芬森,在粉丝的资助下,回到了英国,这位粉丝的父亲让火车真正跑向了世界,名字叫做乔治?斯蒂芬森。

乔治?斯蒂芬森,1781年生于英格兰最北部的诺森伯兰郡,这里除了著名的“哈德良长城”外,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斯蒂芬森他比特里维希克小10岁,两家同样住在矿区,但是,特里维希克的父亲是矿主,而斯蒂芬森的父亲是个矿工,更多时候是在蒸汽机房烧锅炉。由于家里穷,斯蒂芬森没有上过学,8岁时就开始工作:给人家放牛;14岁时,斯蒂芬森成为了父亲的助手,帮父亲烧锅炉,不过,这个锅炉是蒸汽机的锅炉,需要跟机械打交道。正是这简单的工作,斯蒂芬森喜欢上了机械,并展示了自己在机械方面非凡的技能:三年后,年仅17岁的斯蒂芬森已经能够安装和维修蒸汽机。

当时,蒸汽机在不断地升级,为了学习新蒸汽机知识,他不得不开始学习认字,18岁生日那天,斯蒂芬森第一次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他的刻苦努力下,终于学会了读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