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后期,连赋税都收不上来了。
只是一味地责怪南方官僚、豪绅,没办法改善大明的处境。
大明存续将近三百年,一直从南方抽血,供养京师,供养各种战争。
谁没有一点小脾气?
朝廷认为南方富庶,所以多交税是应该的。
可是多交税了,朝廷给足够的回报了吗?
连荣耀,都抠搜抠搜的。
朝廷和官僚集团的利益,也就割裂开了。
官僚集团又以南方官僚为主,明朝后期多称“东林党”。
如果大明一直保持着限制南方发展壮大,又一边得意洋洋地吸血。
“东林党”一定会出现。
这是人性。
禁海,是对南方官僚最大的打击。
王守敬要打破僵局,必须从这里展开。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只有朱棣有魄力,能够力挽狂澜。
他的儿子、孙子都不行。
“仁宣之治”缓解了大明的疲弊。
但往往这些所谓的盛世,是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时候。
盛世之后,必然迎来动荡。
这是王朝发展的规律。
大明没有在中期崩溃,是因为出了一个张居正。
他的“一条鞭法”,为明朝存续做出了贡献。
茫茫大世,朝廷任何一个抉择,都会影响深远。
朱棣思忖着商税之事,忽然脚步声响起。
“启禀陛下!”
“王守敬派人送来了一笔钱。”
“内府已经核查完毕,足足一百万两。”
郑和语气悠悠,竭力压制心里的震撼。
朱棣浑身一震,惊愕道:“王守敬又打什么主意?”
郑和清了清嗓子,转述王守敬的话道:
“说是市舶司的保证金。”
“宁波府市舶司是为陛下效劳,今市舶司筹得五百万两。”
“为了保障贸易的通畅,也让陛下放心,王守敬特地派人送来的。”
朱棣心中了然,依旧不忿道:
“他这是害怕朕反悔,收买朕来了。”
朱棣故作愠怒,心里却乐开了花。
真香啊!
这一百万两,王守敬没有送到户部,而是悄悄送到内府,有心了。
“把王守敬的名字,列上。”朱棣吩咐道。
一般人不知道朱棣说的什么,郑和是朱棣的心腹,自然心领神会。
朱棣将一座宫殿,重新命名为“武英殿”。
在武英殿的南廊上,罗列着京官和地方官的名字。
闲来无事,或者小栖的时候,朱棣会走一遍长廊。
他盯着这些名字看,思考他们的工作和品德。
久而久之,朱棣已将政情了然于胸。
“内府所贮,皆天财,待赏有功,虽朕不敢妄费。”朱棣大义凛然道。
他自己过得很节俭,但十分好面子,把钱财用在刀刃上。
比如编修大典、安稳边境,以及后来的迁都北平、下西洋等等。
毕竟这些功绩,能够流传后世。
朱棣需要这样的名声!
王守敬这一次缴纳保证金,落在了朱棣的心坎里。
朱高炽情不自禁赞叹此举的高明!
如此一来,王守敬的市舶司,就是替天开路。
内府收下钱财,代表的是朱棣的态度。
有了这一次确认,王守敬恐怕要在东南沿海地区搅动风云。
他已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