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对方说什么,而是看对方的立场在何处,了解对方的立场,那么就不会被对方的言语迷惑,轻易掌握对方的真实想法。”
“与不要听将领们送回来的捷报一样的道理,需要看战线在何处,战报能作假,战线做不得假。”
朱由检派人去召吴襄。
等吴襄入宫的时候,朱由检教导三位儿子,如何当一个不容易被欺骗的人。
朱慈烺努力跟上父皇的思维。
连老大朱慈烺都比较吃力,更小的定王甚至无法理解父皇,只是耳朵听到了而已的层次,反而是最小的永王,小眼睛明亮。
“王永吉身为蓟辽总督,关宁军是关键,支持关宁军内迁,和反对关宁军内迁,代表了他与关宁军的态度。”
“陈演是反对关宁军内迁的。”
“因为陈演是首辅,关宁军内迁,他必然会承担最大的责任,总不能是皇帝来承担责任吧,他才是内阁首辅,所以陈演是坚定反对关宁军内迁的。”
“陈演上任以来,排除异己,提拔亲信,任用私人,虽然是小人行径,可效果卓越,最短的时间内培养起了自己的势力。”
“连内阁次辅都是他的人,还有兵部尚书,兵部侍郎,这些重要职位上,都被他的人掌控,既然陈演反对关宁军内迁,又有兵部的支持,所以哪怕因为辽饷,培养出一股巨大的势力,也无法轻易的内迁。”
“这个关头弹劾陈演,其目的就很清晰了,一个是朕最近以来,对陈演态度不好,给了他们信心,二个是朕要亲征,时不可待,再不出手就来不及了。”
虽然内心敬佩父皇,朱慈烺依然怀疑。
忍不住提出疑问。
“难道这样就能看透人心?”
“当然不是。”
“通过这个方法,内心可以得到清晰的标准,依据标准来观其言,察其行,明其心,又或者借机试探,如关宁军希望内迁,吴襄认不认可,愿不愿意承担责任,包括关宁军内迁,是因为避战,或者真如王永吉所言,是为了大明社稷。”
“如果是为了大明社稷,关宁军内迁后,是否愿意去与贼军作战,有了这些依据和推测,就能因势利导,判断出真实的情况,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听到父皇提出关宁军真实的原因是为了避战,朱慈烺越发的震惊了。
关宁军隐隐成为大明当下实力最强的军队。
王永吉提出内迁,当然不会说因为关宁军打不过大清,所以没人想到关宁军是为了避战,真以为让关宁军内迁,关宁军会愿意去攻打李自成。
只能说把这些军阀想的太好,太单纯了。
关宁军并不是一个整体。
吴三桂是关宁军的利益代表人,并不代表他可以随便使用关宁军,作出的决定需要符合关宁军的利益,关宁军名义上还是朝廷的。
朝廷每年几百万两的物资输送到辽东,没人可以轻易舍弃。
宫外。
吴襄乘坐上回的马车,再一次入宫。
这回他的脸上并不轻松。
五十三岁的吴襄,因为常年征战,不光格外的苍老,话音也变了,从口音里听不出此人原来是南方人,祖籍是南直隶高邮。
思考着皇帝为何召见自己,吴襄隐隐猜到,皇帝是为了关宁军的事。
地方大员和京官一道弹劾内阁首辅。
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皇帝不急着处理,反而召见自己,这让吴襄非常的不安。
犹如两名军士狭路相逢。
对方毫无胆怯,抛弃格挡,一命换一命,一剑封喉的做法。
进入宫后。
比起上回,宫里头更喧闹和繁盛。
甚至看到三家商号的旗帜。
几名官员在旗帜下沟通,十几名管事围着讨论,还有几名校官,每个人都在发表意见,仿佛在激烈的争论什么,这场场景让吴襄感到诧异。
朝堂上可不会有这样的现象。
朝堂上讲究一团和气,如果发生争吵,必然是到了矛盾不可调和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