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员和京城御史弹劾内阁首辅,竟然没有下文,满朝文武都在关注,连带着陈演几日不出府,也让人帮忙递交上了辞呈。
这是祖制。
只要朝廷大员遭受弹劾,就要递交辞呈以证清明,很高明的一种制度,在事态没有查清楚之前,主动权已经落到皇帝手中。
历史上张居正也受到过这样的待遇。
当时万历皇帝还小,极度支持自己的师傅,所以张居正因为改革遭受的弹劾,并没有影响张居正的地位。
可张居正是谁?
张居正的确得罪了不可计数的人,可哪怕如此,大多数人内心还是知道张居正是对的。
反对归反对,服气归服气。
相比较陈演。
此人排除异己,任用私人,不忠心国事,只想着谋划私利,贪婪无度。
这样的内阁首辅,如何能获得人们的尊重。
可皇帝并没有接受内阁首辅的辞呈。
也不表态。
京城的朝局越发朴素迷离。
许多人看不懂。
只是京城少了许多年轻的官员,这些未来的六部大佬和阁老们,大多数被皇上外放回了地方,所以竟然保持了一种安静。
朱由检听着李建泰、蒋德璟两人汇报。
不时的点头。
这就是他要的效果。
不理朝政,不代表放弃朝廷。
现在大明的朝廷就是烂泥,谁沾上谁倒霉。
朱由检要避免自己被沾染上,还要从中剥离出净资产,然后迅速的转移出去,比如那一批年轻的官员,虽然也是地方上贪腐的阶级,可从某个角度而言,对于朱由检的确算得上净资产。
地方上的供养。
再少。
总比没有强。
“陈首辅年纪大了,操劳国事甚累,这段时间,让他在家好生休养,等身体养好了,再回来办事,当下内阁的事情,请李阁老和蒋阁老承担。”
朱由检吩咐道。
李建泰没想到皇帝是这么安排的,魏藻德也一脸意外。
按道理而言,首辅不能理政,应该由次辅来接替。
难道皇帝对首辅不满意?
次辅是首辅提拔起来的,皇帝不用次辅,说明对首辅不满意,既然不满意,为何又保住首辅呢?
直接顺手推舟,拿去陈演的首辅之位,然后换上他满意的人,现在没人可以反对皇帝。
李建泰可没觉得皇帝对自己很满意。
李建泰如此想。
蒋德璟更没觉得皇帝会满意自己。
所以两人猜不透皇帝的心思。
其实朱由检连李建泰和蒋德璟都不想用。
只是关乎关宁军内迁,朝廷上必须要内阁配合,否则朱由检希望知道此事的人越少越好,先把关宁军的家眷调动起来,默默的把摊子先铺开。
其实蓟镇总督王永吉真的很聪明。
弹劾陈演的时机掌握的十分精妙。
也是朱由检得知他们发动对陈演的弹劾后,敢于直接向吴襄摊牌的原因。
因为陈演和他提拔起来的次辅,一定会反对关宁军内迁的。
自己试探过吴襄一次,已经向外界透漏,皇帝倾向于关宁军内迁。
后面没有继续,是与吴襄的较劲,不至于变成自己求他们入关,让自己彻底失去对局势的控制。
但是王永吉敢赌。
陈演反对关宁军内迁,因为陈演是首辅。
无论关宁军内迁是谁提出来的,失地的责任都得有他一份。
如果是范景文,他不会拒绝。
陈演的话,必然会拒绝。
关宁军内迁还是不内迁,对比他的名声,两者天壤之别,哪怕前者关乎国家命脉,在陈演的心里,也不如自己的一根毛重要。
历史上也是如此。
崇祯皇帝主动提出了关宁军内迁,首辅陈演激烈反对,甚至让自己的势力暗中大肆宣传,想要以舆论逼迫皇上改变主意。
为什么这么做?
证明失去辽东,与他陈演真的没有关系。
所以关宁军内迁,很早就在讨论,一直到了二月二十七日,才确认了关宁军内迁。
陈演为什么这么做?
向天下和历史证明他陈演已经竭尽全力反对过了。
包括皇帝南下之事也是如此。
陈演这个人,给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带来了巨大的内心伤害,因为他是如此信任和提拔陈演,
崇祯皇帝的确在南迁之事上摇摆。
可他又不傻。
真到了最后的关头,还是愿意南下的。只是以陈演为首的官员们反对极其坚决,陈演可是文官之首,还有个次辅为魏藻德他摇旗呐喊。
之前崇祯多信任首辅,这位首辅的势力发展的就有多迅速。
当时孤家寡人的崇祯,面对如此大的南下反对声势,其实也是无能为力的。
因为他没钱没粮。
开拔的费用都出不起。
能依靠的只有朝廷威望。
也就不难理解,崇祯皇帝为何对首辅陈演感叹,“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这句话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
这位首辅陈演,的确完美避免了他的前辈们被迫背锅的前车之鉴。
可身为首辅。
连一点担当都没有。
也说明了此人的素质。
这么烂的人和势力,朱由检抛弃的一点也不可惜。
负资产留给敌人们吧。
借助王永吉他们弹劾陈演的机会,保留陈演的名,却拿走他的权利。
首辅和次辅不能用。
内阁大臣范景文又去地方负责最重要的钱粮运转和漕粮转海运的诸事,数来数去,内阁里头能用的只有李建泰和蒋德璟了。
李建泰有能力,身边的蒋德璟则入了景教,对外来的知识善于吸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