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集《直解》(1 / 2)唯识三十颂首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我们讲到的是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一个相貌,上一堂课讲到不可知执受,处了。说明这个第八识在了别它的根身器界种子的时候是非常的微细,而不可了知的。那么虽然不可了知,我们可以根据教理的推断,乃至于圣言量的观察,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下一段我们讲到“常与触,作意受想思”,前面的“不可知执受,处了”说明第八识的心王的活动,这以下说明它所相应的心所。我们看讲义的第八面,第七、心所相应门:

七、云“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者,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第八识它本身是一个无记性的,我们说过它在整个心识的活动当中,它也不思善、也不思恶,它从无始劫到现在,保持一种中立的无记性。那么在中立无记性当中,它在活动的时候是夹带着五个眷属,所谓的触、作意、受、想、思。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这个徧行,诸位研究过百法,应该知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五个心所。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好了,看这个讲义,补充讲表第十二面,

这个五徧行在我们修行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五个心所。应该要注意这五个心所,看附表六、五徧行心所:首先我们先解释这个名相

什么叫徧行?为什么这五个心所安立做徧行?

这个徧就是普遍的意思了,这个行就是活动,就是这五个心所能够普遍的在一切时间,一切的空间上活动,不管你是在有漏位的时间,或者你是在一个无漏的圣人的时间,都有五徧行。在空间上,不管是三界九地,也都是有五徧行,所以它的活动范围是非常的广泛,所以这五个心所安立做徧行,是这样安立的。那么这五个徧行我们从两方面了解:

一依迷悟而分二门

一、流转门——触、作意、受、想、思——《成唯识论

二、还灭门——作意、触、受、想、思——《瑜伽师地论

先看在五徧行的整个生起的次第有两个差别:《成唯识论安立的五徧行是从流转门安立的,说是触、作意、受、想、思,这是《成唯识论安立五徧行的次第;《瑜伽师地论安立五徧行是从还灭门,它是安立作意在前面,作意、触、受、想、思。

1、触

我们简单的说明,从流转门的角度,这个五徧行就是我们念头生起的第一个作用。从凡夫的念头的生起一定要先触,什么叫做触?就是根境识的和合,你的根,眼根或者耳根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心识的了别活动。当你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这叫做触,刚开始的接触。或者你念佛,你心中跟佛法一接触的那一刹那,一句弥陀念诵听,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当你听到那个佛号声音的时候,这叫做触。

2、作意

那么触就会带动作意,这个作意就是一种警觉的功能,把种子位的功能把它转成现行,就好像是一个人睡着了,把他叫起来。当然这个作意有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就是说假设你今天所接触的是杂染环境,你到这个大都市去,接触五欲的境界,那么带动就是一个杂染的作意——不如理作意;如果你今天在三宝的境界看到佛像,跟佛像接触,所带动的就是——如理作意。

3、受

这个警觉的功能消失了以后,就带动了受——就是感受,可能会有苦受或者乐受,或者是不苦不乐的捨受。当然你要起恶念,那就会苦受——躁动,起善念的话就寂静——乐受。

4、想

受就会引生想,这个想就是于境取像施设名言,这个想我们一般说想象,你这个人很会想象,就是说我们的心跟佛像接触的时候,刚开始我们的心没有佛像的影像,我们只有触、作意、受,刚开始是一种感受,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创造很多的名言,佛像的脸是圆形的,眉毛长得怎么样?嘴巴怎么样?我们心中开始安立名言,心中开始说话以后,就能够把外界的影像转成你内心的影像。为什么能够转变呢?你心中施设名言,施设名言就是把外在的佛像转成你内心的佛像,这个叫做想。这个东西本来是外面的,要转成你心中的影像,当然这就必须要施设名言。

5、思

你心中有影像以后,你在你心中的影像有各式各样的造作,这个思就是造作了,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恶业,这个就是思。流转门当然就是凡夫的境界了。

《瑜伽师地论它安立五徧行,作意——圣人或者修行人的心,是由这个警觉来带动触,然后带动受,带动想带动思。这两个差别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明门论注解当中,他就做出说明,他说凡夫的心不决定,他的心识跟触有关系的,我接触染污的环境,我只好起恶念,我没办法控制我自己了。我到了大殿我看到佛像,我就起善念了。

起善念、起恶念——凡夫的心情是由触来带动,修行者的心念带动是作意。

我自己决定要起善念起恶念。所以我们讲受戒,这个人怎么知道你有得到戒体的?戒体就是防非止恶,就是你的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唉,不可以,你会产生警觉,防非止恶,趋吉避凶——表示你这个有戒体。也就是说修行人,他在面对三宝的境界许下誓愿,我从今以后要——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那么许下誓愿以后,他的心识的活动就不是由触来带动,是由作意带动,他经常保持警觉性。

我的生命要做三件事,在我有生之年第一个断恶、第二个修善、第三个度众生。那么他有这样的作意呢,就带动触受想思,就造成一种还灭门,所以五徧行的次第是有这样子差别。当然这样讲,这个作意就很重要,一个人修行人是成功失败,就是你是不是有作意,你没有作意那就由触带动。

作意是整个生起善念恶念的关键点!

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这个作意是怎么来的呢?作意在《成唯识论当中有四种力量而形成作意:

二以四力成就作意

境界力忆念力希望力串习力

一、境界力

你接触的环境会影响你的作意,一天到晚接触这些五欲的环境,你很容易生起邪恶的作意,你一天到晚在三宝的境界活动,你就能够生起善的作意。说孟母三迁:中国的圣人孟子,孟子他能够成就孟子也是有他的因缘。他一开始住在菜市场旁边,当然孟子很聪明,但这个聪明是不决定的,可能是往善也可能往恶,那么他在菜市场旁边的时候,他整天就学人家怎么样卖菜,怎么样去计算这个价钱?他母亲一看这不行,这样下去以后是个卖菜的,不可以!就搬到坟墓旁边,搬坟墓旁边孟子就整天看人家怎么样祭祀,怎么样吹喇叭打鼓,他也学会了祭祀的礼仪。他母亲还是不满意,这个作意还不好。后来就搬到学校旁边,整天看人家读书,这个时候孟子也学习人家读书,广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产生了一代的孟子。所以这个环境会影响我们的作意,你所接触的环境。

二、忆念力

这个环境消失以后,你说我出家这么久了,很多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我不断的忆念:可能怀念五欲的境界,或者怀念过去的人事。你不断的怀念,也会影响作意。说你虽然在三宝面前许下誓愿,产生一个清净的戒体,有防非止恶,但是你不断的忆念五欲的境界,会破坏你的戒体、伤害你的戒体。忆念力会主导你的作意。虽然你今天很真诚的面对三宝发愿,产生一个清净的作用——所谓的戒体,来保护你自己的善根,但是你不能忆念邪恶的境界,所以忆念力也会产生一种作意。你不断的去想它,你的心也会产生一种作意。

三、希望力

你对生命的希望,你的人生的目标也会影响你的作意。有些人的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现世的快乐,追求五欲的快乐,来生去哪里?这跟我不重要,这种人很容易生起邪恶的作意。有些人觉得说今生过得痛苦一点,简单一点没关系,来生往生极乐世界要紧,这个人就很容易生起念佛忆佛的作意,所以你心中的希望影响你的作意。

四、串习力

习惯性的动作,你每天在睡觉之前一定要拜一部八十八佛,你今天拜、明天拜,时间到了,你很自然的时间一到你就会去搭衣,就会去拜佛。你的不断串习,也会产生一种作意。

这四种力量在《成唯识论当中,它比较强调是忆念力,因为外境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说哎呀,所有的事都不要来干扰我,染污的境界都不要跟我接触,事实上也不可能,因为我们生长在秽土,又不是生长在净土,偶尔要出去办事、干什么的。所以这个境界力我们尽量避免,但是不能完全消失。

重点在于内因力——忆念力、希望力、串习力。这当中《成唯识论很强调忆念力,就是你要念佛念法念僧,来加强你的作意。所以你刚开始受戒的时候,那是一个很粗胚的戒体,很薄弱的戒体,那么你戒体要不断的加强,忆念是个关键。

在窥基大师注解的《唯识二十颂的疏记当中,他讲一个小故事:说是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的国家,有十六个小国,其中一个小国家,叫做娑婆罗那国,这个国家的国王就是娑婆罗那国王,这个国王他有一个特殊的功德,他长的很庄严,那么这个国王对自己的身相庄严,他也特别的感到非常的满意,所以他每一年一定要举办一个选美大赛,这国家的人,哪一个人能够比国王庄严,赏金一千金。那么办了很多次选美大会以后,没有一个人比国王庄严,当然这个国王觉得也没什么意思了,后来有一个大臣就跟国王建议说,国王你不要老是跟自己的国家比,你要有广大的胸量,你跟外面国家的人,其他人庄严来比比看,全印度你是最庄严,你才值得赞叹。

那么国王就说,印度里面有谁长得庄严呢?有智慧的臣子就说,我听说佛陀有一个弟子叫迦旃延尊者,他这个人善于说法,而且长得很庄严,请他来比比看,你要比胜了,你就是真的是很庄严。好,这个娑婆罗国王就派了很多的使者,去请迦旃延尊者,那是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请阿罗汉不是说法,是比庄严,当然迦旃延尊者他入定观察这个人跟他有过去有因缘,可以度化他,这就答应。

迦旃延尊者来到娑婆罗那国,两个人就在选美大会就比庄严,果然迦旃延尊者比娑婆罗那国王还庄严,那么这个时候娑婆罗那国王就甘拜下风,这世间上众生的根机各式各样,有些人是你要能够讲道理给我了解,我就拜你做师父,有些人是你比我庄严,我就拜你做师父。那么娑婆罗国王就拜迦旃延尊者做师父,拜了他做师父以后就说,师父啊,你是一个阿罗汉,你应该知道生命的因缘法,说你为什么能够长这么庄严呢?言下之意就是说他想要修庄严法。

迦旃延尊者就说,过去生我曾经做一个小沙弥,我做小沙弥的时候,我在僧团是做什么事呢?做清洁的工作,打扫大殿、打扫寮房,洗洗厕所,专门做这工作。有一天我在打扫的过程当中,一个乞丐来向我乞食,小沙弥说,这个东西是来自信施的供养,你要吃这碗饭,就要跟我一起工作,你把这个工作做好了,我就把我的饭分一半给你。乞丐说,好!那么从今以后,乞丐每天来跟小沙弥一起工作,打扫大殿、打扫厕所,这个沙弥就把他这部分的饮食分一半给乞丐。迦旃延尊者说那个时候你就是那个乞丐,因为在僧团当中做清洁工作,所以你有福报做国王,有清洁的因缘所以身相庄严。

娑婆罗那国王一听,我过去一生只是在三宝境界里面扫地,就做国王就这么庄严。如果我今天能够尽形寿的皈依三宝修学佛法,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功德境界?他就生起信心了。国家让给他弟弟,就跟迦旃延尊者出家去了。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以后,迦旃延尊者就想:你是这个国家的国王,你在这个地方托钵,大家都把好东西给你,你得到那么多恭敬,你没办法修行,就把娑婆罗国王带到隔壁的国家,到阿盘帝国去修行。当然修行是在山中修行,跟迦旃延尊者住山洞修四念处,有一天迦旃延尊者刚好出去外面去说法,就留娑婆罗那国王,这个修行者在山洞里面修行。

这一天刚好阿盘帝国的国王带着宫女到郊外来游玩,国王当然是一个放逸的境界,到处唱歌、跳舞、喝酒、吃肉,累了以后国王就睡觉,宫女就到处跑了。看到一个山洞一个修行人长得很庄严,就跟他东问西问。国王醒过来以后去找这个宫女就找到这个山洞,就看到了娑婆罗那国王,国王当然就产生嫉妒生起嗔心。就问这个修行者说你得到四果没有?他说我没有得到四果,三果、二果、一果都没有,那么你得到四禅否?也没有,三禅、二禅、初禅都没有,这个国王就很生气,你连初禅都没有,你没有离欲,你没有离欲你怎么能够调戏我的宫女呢?就叫侍卫去打娑婆罗那国王,看注解上说打得很严重,整个人昏睡过去了。

昏睡过去以后,一直到黄昏的时候,迦旃延尊者回来以后,才用这个水把他泼醒,才醒过来,醒过来以后伤痛非常严重。当然娑婆罗那国王没有离欲,他就生起很坚定的嗔心。他就跟他师父说,师父,我在山洞里面没有去招惹这个国王,这个国王就莫名其妙打我,我一定要去报仇,我要回去向我弟弟借军队,把阿盘帝国消灭,把国王抓到惩罚这个国王。迦旃延尊者说不要这样做,你这样子做就造成杀业,会有痛苦的果报出现。娑婆罗那国王说,师父,我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固,不能改变,不能再改变,这件事一定要做。那么迦旃延尊者说这样子好了,要做也是可以的。也是可以但是天也黑了,你也不急着这一天,你明天早上再走好了,就在这个山洞里面睡一个晚上。

迦旃延尊者是阿罗汉,他就会给他一些梦境,给他一点消息,娑婆罗那国王在当天晚上做梦的时候,他就梦到他回到他的国家,向他弟弟借军队,浩浩荡荡兴师问罪打阿盘帝国。刚开始是气势很旺还打胜了,到最后因为他太骄傲了,后来就被阿盘帝国全力反攻,反而是打败了,打败以后娑婆罗那国王就被抓住了。阿盘帝国国王就说这一次的战争完全是你引起的,死了这么多的人你要负完全责任,就送到这个断头台准备砍头。等到刽子手要砍头的时候,娑婆罗国王产生一个非常坚定的追悔之心,师父啊,赶快救我!就醒过来,醒过来是一场梦,当然在梦境当中,他想要报仇的恶念也消失了。后来这个时候迦旃延尊者为他讲四圣谛法,苦、集、灭、道四种因缘,他证得初果,当下证得初果。

这是窥基大师《唯识二十颂的注解讲到这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去了解,就是娑婆罗那国王刚开始起的一个邪恶的作意,一念之间,所以说,你看他这个恶念没有消灭,他要真的去打仗,他来生肯定到三恶道,可能再受刀山油锅的果报。但这个恶念能够破坏以后,证得初果。你说这个生命是不是在一念之间呢?

关键点就是你恶念起的时候,你这个恶念怎么破坏它?——就是忆念力。当然我们刚开始先不要接触染污的环境,这个很重要,持戒,持戒就是先远离恶因缘,那么进一步就修止观了,你一定要有这些佛法的道理,来疏导你的恶念,来消灭你的恶念。你恶念消灭的时候,你的生命就会变化:

所以生命是由心识所主导。问题是你这个心识是不是有抗拒恶法的力量——这就是个关键点!

我们不能够说心中不起恶念的,这做不到的,凡夫哪有不起恶念?所以印光大师说凡夫之人一定会起恶念,要重要的是要能够: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当然这个心常觉照就是你要忆念三宝,或者念佛、或者念法、或者念僧,用忆念力来转变你的作意。

好,那么我们回到讲义第八面。第八面讲到第八识的心所是有五个:触、作意、受、想、思,或者是:作意、触、受、想、思。两种的差别。看第八段,相应唯捨受,什么叫捨受?

八、云“唯捨受”者。“受”有三种,谓苦乐捨。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捨受相应也。

第八识它能够把业力转成果报,那么当然它把业力转成果报以后会把它执受,它在执受的时候是用什么感受?它产生什么感受呢?只有捨受,第八识变现刀山油锅,它也是不苦不乐。第八识变现人天的安乐果报,它也是不苦不乐,它完全没有任何苦乐的感受,完全只有捨受,不像前六意识有粗重的乐受跟苦受,这个是讲到它的一个果报的受用情况。

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就无记性,復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这个地方是讲三性门,第八识生起了别的时候,前面是讲果报受用,这是讲因地的造作。第八识在所缘的境界根身器界种子的时候,它是造善或者造恶?它完全是无记,而且无记当中它是无覆无记,第七意识我们后面会讲到,第二能变讲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也是无记的,但它是有覆无记,覆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覆盖义:它覆盖我空的真如理,就是说它会产生我执,虽然无记,但是会执着有一个我,覆盖真如理。

第二个、障碍义:它障碍你修学圣道,你要持戒你要修定你要修慧,它会排斥你,叫做覆。这个覆有覆盖义跟障碍义。

第八识完全没有覆盖,也不排斥。你第六意识造善,它也不参与,它也没有意见,你第六意识造恶它也没有这个意见,它也不障碍,它也不帮助你,就是这样子,它完全是无覆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