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一、主要内容
1.?全书共25篇,主要论述了内科、外科、妇科等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内科疾病包括痉病、湿病、暍病、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病、血痹虚劳病、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奔豚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腹满寒疝宿食病、五脏风寒积聚病、痰饮咳嗽病、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疸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外科疾病包括疮痈肠痈浸淫病等;妇科疾病包括妇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
2.?《金匮要略》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强调四诊合参,尤其注重脉诊和舌诊。在治疗方面,提出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书中还记载了许多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大承气汤、小建中汤、肾气丸等,这些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二、学术价值
1.?奠定了中医杂病学的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系统地阐述了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杂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书中提出的“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理论,强调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为杂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对疾病的分类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书中将杂病分为内科、外科、妇科等不同类别,每一类疾病又根据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论述,为后世中医疾病分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丰富了中医方剂学的内容
-《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大量的方剂,这些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显著,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书中的方剂不仅在数量上丰富了中医方剂学的内容,而且在方剂的配伍、剂型、用法等方面也为后世中医方剂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书中还提出了“方证相应”的理论,强调方剂的应用必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使方剂与病证相符合,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3.?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金匮要略》中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书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为中医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书中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原则,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法;书中的方剂应用方法,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影响
1.?《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该书问世以来,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注释,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其中,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医家,在继承《金匮要略》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中医杂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金匮要略》中的许多方剂也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和创新。例如,小柴胡汤、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已经成为中医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
3.?《金匮要略》还对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日本,《金匮要略》被称为《金匮玉函要略方》,是日本汉方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在朝鲜,《金匮要略》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对朝鲜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金匮要略》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的中医经典著作,它对中医杂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以下为其原文内容(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篇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