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宋皇帝赵构即位以来,宋廷每年都派遣使者去金廷求和示好,金人六七年都没有回应了。现在金人看到岳飞大军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非常担心。于是就在绍兴三年冬十一月,金都元帅宗翰才开始派遣安州团练使李永寿、职方郎中王翊等九人前来宋廷回话。
由于这时宋皇帝赵构已经建都临安,基本稳定下来。因此他让群臣严格按照“天子威严”的模式接待金使李永寿、王翊。会见过程中,宋廷让宰执分立御榻左右,工部尚书胡松年、代理吏部侍郎王伦立于东朵殿,神武右军都统制张俊、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带御器械刘光烈、韩世良立于殿西壁,武将张俊等人全部裹巾、戎服、佩剑,全副武装严肃穆立。李永寿等先进书于殿下,见毕升殿,传语馆伴使副赵子昼、杨应诚同上国书。这次函装书信的匣子都是由朝廷自造的,币帛亦提前准备好的。金人使者李永寿请求返还刘豫的俘虏以及西北士民之在西南的人,而且要求隔画长江以北给予刘豫。宋廷以“事后由诏命大臣商议此事”为由,没有立即答应金人的要求。接见完毕后,宋廷命客省官赐酒食于殿门外,告辞之时也像当初接待的礼仪那样。金使者的随从者有七人,也允许他们来到殿门跟前,赏赐给他们翊金丝帛都和永寿年间的数额一样。
宋廷也派遣龙图阁学士、枢密都承旨章谊为大金军前奉表通问使前去问安,要求归还两宫及河南等地,命右文殿修撰王伦作书于金都元帅宗翰所亲信的心腹大臣耶律绍文、高庆裔,并且把《资治通鉴》、木棉、虔布、龙凤茶送给他们。
临别之际,又赏赐给金人李永寿、王翊鞍马器币及其属银帛等物品。
殿中侍御史常同上奏说:“如果我们振奋国威,那么是和、是战的主动权就在我;若一味地议和,那么是和、是战的主动权就在对方手里。靖康年间以来,这些道理已经反复被验证了,现在可为鉴戒啊。”宋帝赵构就从容地说道:“如今养兵已二十多万了。”同一天,皇上又说:“朕还未听说有二十万兵而畏惧别人的。”
听了宋帝赵构的这番表述,一些政治精明的大臣就完全理解了宋帝赵构“不战、不和、不统”的内心宗旨了。
绍兴三年(1133年)十二月,右迪功郎、新监广州寘口场盐税吴伸再上书指责军队腐败问题,并奏请讨伐刘豫,他说:“今天把全部兵权交付的,不过二三个人,这是道家所忌讳的事情,就是害怕出现赵括这样一类纸上谈兵的人;也有战胜敌人而骄傲的,就是类似武安君白起这样功高震主的人。”
他又说:“古人说军队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将军和执宰要同心协力。而今陛下将士虽然众多,谁能达到廉颇、蔺相如那样将相和的境界呢?如今将帅的贤愚情况,不用问卜就可以知道了。今天的主将,无非是一些营私背公、蠹国害民之徒,他们善于进行商品交易,擅长在市场上进行估价评估;他们所至州郡,就贪恣无厌索求,民力为之耗减;他们广收无用之兵来要求朝廷增加他们的粮食,这样税赋来源减少了,粮食消耗增加了,这些都是不用占卜就可以知道的事情。今天国家所依赖的,只知有西北秦地的士兵,不知有东南之士兵。又况且诸军无非是些溃亡之徒,他们抓获的仆人、妇女很多,金钱丝帛也很丰富,边境暂时安宁,他们就偷安享受国家廪食;可是一旦面临敌人进攻,就会首先保护他们的个人财产,他们怎么能不溃亡呢!这些士卒是否能战斗,不用占卜就可以知道了。现今重兵都在江南,而轻兵独在淮右,万一敌人掠我淮甸,对垒江旁,纵使他们没有南渡,两军相持,积以岁月,肯定会有存亡之争。金人虽然看起来强大,其实不足为虑;刘豫虽然看起来微弱,其实祸害可为忧虑。臣以为应当先擒获刘豫,那么金人就自行稳定了。金人反覆多次,陛下知道得很详细了;他们今又割据中原以给刘豫,是并吞我们计谋的前兆,而危亡之祸马上就要到来了,怎么能不早早防备呢!最近刘豫的使者将要过来了,咱们不要中辍阻止他,万一他们有所需求,臣愿陛下表面上先答应他们,私下里赶紧做好准备,等到他们回去复命的时候,他们不再怀疑,由圣上带领大军一怒亲征,那么刘豫就可以被擒获了。”这份奏章确实针砭时弊,但是由于打击面太广,宋帝赵构也不敢贸然采取措施,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却说宋廷上百年来养成的文人鄙视武将的传统,很难短期内改变。即便是在这样内焦外困的情况下,文臣们想得最多的,不是去抗金、抗辽、绞杀劫匪,而是怎么贬低武将,削弱他们的权力、贬低他们的社会地位。
宋皇帝赵构十分英明,他对这一点看得非常清楚,于是他告诫辅臣说:“一些大臣多数议论说,诸位大将不宜再增加兵力。过去汉高祖平定天下,诸将兵士达到十几万人,而大臣未尝以为怀疑,因此才能取得成功。而今刘光世、韩世忠兵士才各有五万多人,张俊不满三万多人,一些朝廷大臣却担心他们兵力太多,这是他们不知时宜啊。”席益上奏说:“正方用兵之时,驾御诸将应当如汉高祖那样,放心给他们兵权;削平敌人之后,对待功臣应当像汉光武帝那样,不让他们掌握兵权,而让文臣替代他们。”
可惜的是,许多人对宋皇帝赵构的政治纲领把握很不到位。宋皇帝赵构认为,目前最大的政治就是保持现状、保持现状。即“坚决英勇抵抗金人入侵;坚决不许主动攻击金人地区;有限度地攻击伪齐刘豫;迅速彻底消灭国内叛军;采取灵活手段招安盗贼;尽力和金国分庭抗礼;确保现状五十年之内保持不变。”
正是在这种政策总方针的指导下,宋朝廷对金人采取了打打谈谈的不连续政策。金人也抓住了宋廷的软肋,打着和谈的旗号,不断攻城掠地,勒索财富地盘。
话分两头,事归一面。
绍兴四年(1134年)春二月,知枢密院事张浚回到了朝廷临安。秦桧知道张浚年轻有为,能谋善断,害怕他成为宰相,于是就指使常同、辛炳等人疯狂弹劾他,阻止他回到朝廷。
张浚自己也知道许多大臣、将军对他很不满,来到严州附近的新城时,他就上疏申请引咎辞职。
殿中侍御史常同听说张浚马上回到朝廷,就上奏弹劾他说:“张浚五年时间一直在朝廷外面,误国罪状不是一条两条的事情。他起用李允文、王以宁、傅雱等人,成为了荆湖地区的祸害;而曲端、赵哲等忠良大将,皆含冤被屈,不得其死。张浚自己以至于擅造度牒,贩卖僧侣;自铸印记,赐赦减降,出给封赠、磨勘绫纸,他的所有这些行为,都有不甘作为人臣的迹象。后来他被召回,就全部掠取公私之财,挑选精兵自卫出蜀,他在担心什么呢?像他这种行为,就是用斧钺把他砍成肉泥、炼成油膏,都不足以谢宗庙社稷。希望朝廷把他早正典刑,以示天下不复用他,那么陕右之地,不用派遣军队而自然就恢复了。”
侍御史辛炳一向对张浚有意见,也趁机弹劾张浚说他有十三条大罪:“宋、金富平之战,赵哲转战拼命,势力不敌而溃逃,张浚于是诛杀赵哲,导致他的部下怀怨反叛。这是他的第一条罪状。
张浚又轻信王庶的一面之词,枉杀曲端于狱中,曲端的部曲又都反叛而去,他们其后日夜攻打川口,公开行文向张浚索求曲端。这是他的第二条罪状。
和尚原之战,王万年的功劳最多,张浚却抑制他不给朝廷上报。王万年因此怨愤叛乱而去,与赵哲、曲端的溃兵散卒纠合在一起,骚扰攻打川口附近,金人刚好因此利用他们作为向导了。这是他的第三条罪状。
张浚又利用赵开营私财利,推行榷茶盐及隔槽酒法,苛捐杂税特别厉害,导致人心怨恨,西蜀之地如果没有灭亡已经是万幸了。这是他的第四条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