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施斋,太平公主挂名出家的太平观是绕不过去的。
“姑姑,侄儿可第一时间建议父亲到太平观施斋哦。”李恒坐到高椅上,两条腿悬着,一晃一晃的,嘴里塞着桂花糕。
施斋是官方说法,民间叫“做法事”,道观通过仪式付出劳动,获取一定数额的酬劳。
当然,对于有太平公主供养的太平观来说,获取酬劳是次要的,为太平观打出名声最重要,毕竟才建观没几年。
太平公主捏了一下李恒的脸蛋,娇笑道:“好呀!侄儿有心了,知道有事先找姑姑。”
“对了,太平观从长安县颁政坊移到万年县的大业坊,你让太子哥哥找对地方啊!”
“观中的上座、监斋说,太平观的名称不是特别贴近道家教义,建议改名太清观呢。”
在这改名频繁的时代,这个说法并不意外。
意外的是太平观从贵人聚集区搬到庶人区,隐约透露出太平观不太为权贵供奉的信息。
路程是更远了,可对李恒的计划更有利了。
要是太子悄无声息地为天皇、天后施斋,有谁知道这事?
很多事开局轰轰烈烈,方案没眼看,结果草都没铲一丛,从此在世人眼里销声匿迹,原因就在这里,别人要的也就是个过程。
有的时候,过程甚至比结果还重要。
太平公主不在意太平观能不能挣到点钱财,却不服气自己的道观被人轻视。
太子大张旗鼓到太平观施斋,或许带动不了权贵供养太平观,但可以带动不少普通的信徒。
-----------------
太子带三个儿子、东宫主要属官,大摆仪仗步出东宫,连走了几里路,额头上细汗点点。
虽然李贤骑马打猎也不虚,可步行几里才真的累。
“三郎,为什么不乘车去啊?”安乐郡王李光顺小声嘀咕。
“这是去为祖父祖母施斋祈福,诚心必须有。”李恒擦了把汗水。
“可是,别人也不知道我们要干嘛啊!”李光仁表示不解。
费了大力气做事,结果没人知道,这不媚眼抛给瞎子看吗?
李恒扯着嘴角,朝外头撇了撇。
“这个太子真孝顺啊!为了给天皇、天后祈福,要步行到大业坊太平观施金箓大斋呢!”
“啥,没听过太平观?那是天皇、天后为了最得宠的女儿太平公主立的道观,全部是女冠。”
“女冠听不懂?就是俗话说的女道士,道家叫坤道。”
章懂尚等少年团混入人群中,时不时抛出只言片语,为太子一行造势。
李光顺毕竟年纪大一些,很快看懂了李恒的用意。
东宫属官当然也能这样说,但有王婆卖瓜的嫌疑,档次蹭蹭直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