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父亲回来探亲了。一天下午南海坐在二楼的床上翻小画书。南海听到房梁上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抖动,抖动声越来越大,突然“噗”的一声,一个东西掉到了地板上。南海定眼一看,是一只有点像蛾的东西,但比飞蛾大多了,两个触须有力的在乱动,样子有点狰狞。南海忙跑下楼告诉祖父,父亲也在。听完南海的描述,祖父和父亲初步断定可能是蛊。
南海听过蛊,它不是一般的东西。传说中它是毒鬼变的,是打不死的,打死后又会复活,只能烧死。父亲拿一把火钳跟南海到楼上,把蛊夹到门口街心的石板地上。祖父拿了一瓶点灯用的水火油和破布给父亲。父亲往破布上淋了许多水火油,然后丢到蛊的身上,划着火柴点燃破布。随着爆炸声,蛊被烧死了。
在家里发现蛊不是什么好事。几天后父亲回去上班了。父亲走后的第三个夜晚,水朝寺地震了。震的强度不是太大。
第二天人们都在门前的空地上用竹竿,草席和油布搭了抗震用的临时棚子。南海和小伙伴们兴奋的在各家的棚子里串出串进的,觉得很是新奇。
因为地震的原因,水朝寺停电了,怕电杆倒塌引起火灾。晚上草棚里的油灯,星光点点的很是好看。小孩儿们都聚在大一点的草棚中,听大人们讲地震的故事和鬼故事。
南海串够后回到老宅。祖母说,南海的瞌睡太好了,打雷都打不醒,如果晚上地震,只有连被子带人的把他抱到棚子里去。祖父和南青、南水都表示赞同。
地震只震了一头后就再没震过。南海想看挂在楼板上的提箩是怎么摆动的,碗筷是怎么抖动的,盆里的水是怎么晃动的,都没看到和听到,心中有点失落,全然不知地震的后果。
一天晚上,南青和南水入睡后祖母在油灯下对对着油灯发呆的南海说,水朝寺几十年都没发生过地震,这次地震与其说是地震,不如说是对老爷山的悬崖上那九只老鹰的警告:天条不可违!上苍对水朝失背后的人要求比较严,因为他们都是天上的人,不然怎么能普度众生呢?
南海对祖母说的话还是似懂非懂的,两只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如摇曳的油灯。
南海隐隐的感到那蛊是盗珠人变的。盗珠人祖母说,就是黑力A。黑力A就是水朝寺背后的高人和民间凡人的敌人的头,它是前来探虚实的。它生命力还很弱,用火一烧就化成烟,没什么好担心的。如果他生命力旺盛,那九只老鹰会探测到的。随后,我就能从老哥哥那里知道的。
地震风波持续了十多天就过去了,水朝寺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祖父在花园里摆弄他的花草;祖母烧饭,念经,磕头,串门子;南青上学放学;南水和金娣玩橡皮筋,跳海牌,玩的很开心;喜鹊在家门口的树梢上叫个不停;老鹰又在蓝天白云的天空中翱翔。
小伙伴们的粘鹰计划并没有因为地震而停止。
一个周末的下午,黄钟叫着南海去了老洪家。老洪和大国松正在用锑盆熬制牛皮胶,黄钟抓的两只田鼠放在一个铁丝笼里。老洪对南海说,早上黄钟我们三人到宝兰村附近去打斑鸠,发现右中指鹰在田坝心的天空中觅食。黄钟用诱饵在田间抓了两只田鼠。大国松说粘老鹰一定要叫你,不然老鹰不会进入圈套的。大国松笑着说,南海是福将嘛。
老洪家熬好的牛皮胶锑盆放到一个布袋中,拿了一根锄头把就出发了。老洪的母亲叫老洪早点回来,不要玩的太晚,老洪应了一声。一路上老洪和大国松轮换着提布袋中的牛皮胶。黄钟提着铁丝笼中的田鼠,并用一块布盖住,怕天上的老鹰看见了会识破骗局。
四人来到保兰村外面的一大片蚕豆田中,见周围没有人,就滚平了一小块齐腰深的豆田作为陷阱,并挖了一个小坑,把装胶的锑盆放了下去。然后把两只田鼠放到牛皮胶上,田鼠在胶面上拼命挣扎和嘶叫。黄钟在胶面上放上少许青草作伪装。完事后四人躲到远处的田沟中,观看天上的老鹰。
老鹰在天空中大范围的绕来绕去的,就是不往圈套点俯冲。约莫过了一两个小时还是没什么动静,老洪和黄钟略显急躁。大国松笑着看了好几眼南海,南海知道大国松的意思,但始终念不出那句咒语。时间已经到了吃晌午的时候了,四个人被三月的骄阳烤的脑门上冒汗。
南海烤得有点耐不住了,在大国松眼神的催促下,终于在心中念起了那句咒语:各回各的家,天地子夜开白花。
南海念完咒语以后不一会儿,天空中再次出现了那只右中指鹰,它在馅阱上空小心翼翼的绕了一会儿,然后就向设陷阱的地方冲了下去。
老洪和黄钟激动的低声喊叫道,往下俯冲了,往下俯冲了!成功了,成功了!圈套点传来很大的扇翅膀的声音,上空有羽毛在飘动。老洪、大国松和黄钟立即爬上田埂,向伏击点冲了过去。大国松一面跑一面招呼南海赶快跟上。南海不紧不慢的跟随着他们三人的身后。
老鹰被粘住了脚和肚子上的羽毛,在拼命的拍打着翅膀,煽得羽毛到处飘。煽动了一会儿翅膀,翅膀被粘住了一部分。等老鹰拍打累了。老洪用一黑布袋套住老鹰的头。大国松和黄钟把老鹰的脚从牛皮胶中使劲扒了出来,把粘住的部分羽毛拔掉。老洪和黄钟把老鹰按在地上,大国松用事先准备好的汽油给老鹰除去脚上的胶水。随后把老鹰的脚和翅膀捆了起来。老洪把装牛皮胶和汽油瓶的盆放进布袋中。大国松肩挎布袋,老洪和黄钟用锄头把挑起老鹰放在肩上。一前一后的唱看《打靶归来》,得意的向回家的方向走去。大国松和南海紧跟其后。一路上引来不少在农田里干活的村民围观,并发出阵阵赞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