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旧石器时代出生的读者,见多识广,对他们来说,磨石头这种事儿,一点都不罕见。
可常见了!
而干磨的效率极其低下。
所以开磨前,首先要做些准备工作,比如将磨石浸入水中增加湿度。如果磨石太大,也可以用手掌辅助,具体方法就是五指并拢,仿照水舀形状,这样虽然不能生产水,但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大自然搬运工,之后将水舀至大磨石上方,均匀的洒落,使其湿身。
前期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掏出半成品器具,在湿身的磨石上往复运动,其间要时刻关注磨石的湿润度,如发现粘稠的石粉覆盖磨石,一定要稍作休整,这说明磨石的湿度正在消退,必须再腾出手来辅助加湿。如果忽视粘稠物的存在,继续做功,只会让事情的难度增加,作业效率急速下降。
燕丁怎么说也是一位猿皮,那是拥有完整穿越圣体的存在,昨个儿在老营里为了挖石头,那也是磨过木棍子的,磨法经验那是极其丰富。
哼出故乡的小曲,心态放轻松,开心的选了一块靠水的磨石,俩腿一抬,屁股一扭,双手握紧那坚硬的石物,卯足了劲儿在磨石上撒欢。
“呼哧!呼哧!呼哧!”
他那无处安放的双脚,时而如高僧入定般盘坐,时而转换为传武“打十个”,累极了也不放弃,道家陈抟老祖附体,换上睡功姿势,单手也要磨。
……
如此用功,不懈半分,世间再无难事。
石斧还是太难了,他搞出的第一把石器,是个三棱石锥。
是否为当世神兵,也要先通过试炼,他只是拿着神器戳向木棍,稍微力大了些,锥尖就不见了。
话说锥子要是没尖,能不能算作锥子?
要不还是叫三刃杀手锏吧。
没能成就尖锋石刻,拿来用棱角刮树皮倒是挺顺手。
毕竟是第一把石器,纪念意义要大于实用。
再做第二把石斧时,作为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经验都是有用的,可以用来当垫脚石,提升下一次成功率。起码他已经学会挑选底材了:先把所有原材料泡在水里,仔细观察浸水后的石块,但凡有云母石纹的青石块,都被他先行搁置,这种材料,只一眼就可以预知成品特性,边缘磨薄之后,肯定会从纹路处自行开裂。
挑挑拣拣,他相中一块良材,其上虽也有少许云纹,但都处于宽厚的预设斧背侧,云纹并未“感染”到较薄的斧刃。
他这次也有新想法了,不打算磨得太锋利,只要两侧面稍显平整即可,这样手握着斧背,也会舒服些。
为什么要手握呢,因为给石器加装把木制把柄,还是出现了技术断层,他想不出合理的方式。
钻孔是不可能钻孔的,这辈子都不想打孔。
“扑哧”“扑哧”的节奏声再起,第二神兵,开导。
……
左持三界封神鞭,右握诸天释厄斧,燕丁在溪水边耍起了自创的蛤蟆拳。
“短兵相接,何人敢当敌手!”
嘴里振振有词,猿身也不闲着,动起来那也是龙行虎步,猪突猛进,随着大喝一声,一跃而上封神台(溪边的大磨石)。然后双腿绷直,双臂挽个花手,各旋一圈,却不垂下,顺势发动牵手观音的起手式。就在双手要合为一处时,忽地双臂急颤,好似受到极大阻力。
为了消除阻力,他是腿拧腰,腰带胸,胸控臂,引导大地力流转至双手。手颤带着全身颤,好似犯了羊角颠,呔的一声,力大出奇迹,双手合并,随即便如虚脱一般,盘膝坐下,却是个善财童子参南海的造型。
燕丁这病,啊,不对!
这行为艺术那也是有传承的,后世人们喜欢追寻传承,他这是倒反天罡,要点化未不曾懵懂不知人道的猿皮,传播行为艺术,再创文明新高度。属实是把整活儿玩明白了。
过了片刻,或是没有观众捧场,或是他坚持不住,总归他放弃了凹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