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六章 迁都北京(1 / 2)人世间首页

十家的库房都一样,十人的心思不一样。

撒拉族谚语

由于民间和建文帝的旧臣对朱棣登上皇位存在着诸多的非议,一边是至高无上的帝位,一边是道义和良心的谴责,朱棣的内心一直感到十分压抑和痛苦。

他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在史书上留下怎样的记载。为了以良好的形象载入史册,朱棣特意让武行出身的巩家贵改行为文官,专门管理史书的撰写。

1403年,永乐帝朱棣在应天府接待了来自东洋倭国的外交使团。这是朱棣上任以来第一个来朝的外国使团。

他看到外国人对自己这般的尊敬心情自然格外兴奋。他在与倭国客人的交谈中一再提到自己曾经居住了30多年的北平。

朱棣介绍道:“北平位于中原平原的北端,三面是燕山,南部俯瞰中原。自从大唐安史之乱以来,北平在全国的地位日渐显著,曾经是辽国的南京、金国的中都和大元帝国的大都。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的接壤之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还是汉人与北方各族贸易的中心和北方政治与军事的要地。这座城市必将在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倭国的客人前脚刚走,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后脚就呈上了奏章称“北平是皇上的龙兴之地。建议皇上效仿明太祖朱元璋当年设凤阳为中都的做法立北平为陪都,对社稷和国祚有兴盛之利。”

这道奏章来得非常及时,完全符合了朱棣当时的心愿。

朱棣笑着告诉巩家禄道:“李爱卿是个头脑清晰的人。一定要把此事记入大事记,并且告诉每一个大臣。”

1368年,大明王朝著名的大将徐达攻克了大元的首都大都,将大都改称为北平。他将城里的部分居民迁往汴梁,拆毁了大元的宫殿,在旧址上堆土筑成了景山。为了便于防守,他还将北面的城垣向南部迁移。

原本繁华的京师大都城变成了一座相对冷清的北方边城。

朱棣后来被父皇朱元璋分封为燕王,在北平设立了王府,俗称燕京。徐达去世以后,朱棣掌管了华北的边防部队,将北平打造成为大明北部的边防中心。他在北平经营了30多年,事业开展得顺风顺水,统治期间社会比较稳定。因此,他把北平视为自己的幸运之地。

朱棣私下里告诉巩家禄道:“定都北平向北方不仅可以直接面对入侵的蒙古人,而且可以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向南方则可以掌控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的统一。这是百年大计,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动手。”

于是,朱棣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不断向外界释放信号,大明王朝准备迁都北平。

不久,他决定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同时,他下令迁发各地的流民、江南的富户和山西的商人等充实北京的人口。

其实,迁都北方并不是朱棣的突发奇想,而是起始于朱元璋。由于历代统一王朝的首都都在北方的中原,例如大汉、大唐的首都在长安,大宋的首都在汴梁,大元的首都在大都,因此,大明刚刚统一全国的时候,朱元璋便打算择机将京师迁往北方。他下诏确定汴梁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在自己的故乡凤阳营建中都,效仿周唐两的京故事。

但是,汴梁和凤阳都是久经战乱,破败不堪,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朱元璋只好放弃了迁都这两个地方的打算。1379年,他取消了北京,改南京为京师。

应天府的大明皇宫是在湖泊上填土建造的。建成不久地表下沉,皇宫逐渐形成了南高北低的态势,在风水上是属于不祥的征兆。

1392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地区考察,为迁都西安做准备。第二年朱标不幸病逝以后,年迈的朱元璋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愿意再为更换首都而劳师动众了。

现在,朱棣决心抓住这个机会,早日告别这个白天令他心惊肉跳、夜晚让他噩梦不断的应天府。

一天,朱棣在上朝的时候故意漫不经心地询问大臣们:“朕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京师搬迁到了北平。你们觉得是什么意思啊?”

一个嘴快的大臣立即回答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看来皇上的心中是希望迁都到北平去。”

另一个大臣不满地驳斥道:“你在胡诌呢!应天府是我大明兴盛之地,岂有丢弃水土丰腴的帝都而追逐寒冷干燥的北平之理?”

快嘴大臣反驳道:“天子是统领全国的主宰,是国家的魂魄所在,而不是种地的农夫。帝都的选址要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万万不可以偏安一方。”

其他大臣却不以为然。

朱棣的心里明白,迁都北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持之以恒地强行推进。

1405年,朱棣打发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以后,立即派遣得力的臣僚奔赴北京,征调了上百万人的工匠和民夫,正式营建北京的皇宫和城垣。

1410年,朱棣又以北京为基地讨伐北元,同时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了长陵。他把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当时的首都应天府,表明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了。

第二年,朱棣北征回师,下令疏导会通河,打通了南北的漕运通道,为迁都打好交通和经济基础。他还命人修建了北京东南面的一座海港城市。

人们把那座港口城市称作天津,即天子的渡口。

1417年的一天,朱棣召集大臣们开会,正式研究迁都北京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