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回溯,上世纪 80年代,那是一个没有自来水的岁月。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每日的用水都需要依靠扁担、铁钩吊环和铁桶来艰难获取。而到了 90年代,老一辈人凭借着铁棒和铁锹,挖出一口口井,为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勤劳与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80年代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村庄渐渐苏醒。此时,便能听到那有节奏的“咯吱咯吱”声,那是扁担在人们肩头晃动的声音。男人们早早地起床,熟练地将两个带铁钩的吊环套在扁担两端,再稳稳地挂上两个铁桶,迈向那或远或近的水源地。女人们则在家里忙碌着准备早饭,等待着男人们挑回的水来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那扁担,通常是由结实的木材制成,经过岁月的打磨,光滑而又坚实。它承载着一家人的生活用水,也承载着生活的重量。铁钩吊环虽然简单,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铁桶牢牢地固定在扁担上,确保在行走的过程中不会掉落。铁桶则大多是铁皮制成,有些已经生了锈,但依然坚固耐用。
前往水源地的路,可能是一条泥泞的小路,也可能是一段崎岖的山路。人们挑着水,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着。每走一步,扁担都会微微弯曲,发出“嘎吱”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遇到下雨天,道路更加湿滑难行,挑水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但人们从不抱怨,因为他们知道,水是生活的必需品,没有水,就无法生存。
在水源地,往往是一口古老的水井或者一条清澈的小溪。人们放下扁担,弯下腰,将铁桶缓缓放入水中。随着“扑通”一声,铁桶装满了水,然后用力提起,将水倒入另一个桶中。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量,稍有不慎,水就会洒出来。当两个铁桶都装满水后,人们便挑起扁担,踏上回家的路。
挑水的过程是辛苦的,但也是充满希望的。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所以人们格外珍惜。回到家后,女人们会用这些水来做饭、洗衣、喂牲畜。孩子们也会在一旁帮忙,他们知道,水是宝贵的资源,不能浪费。
在那个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水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邻里之间会互相帮助挑水,哪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在挑水的路上,人们会互相交流,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让那个时代的人们在艰苦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80年代渐渐过去,90年代来临。在这个时期,老一辈人开始尝试用铁棒和铁锹挖井,以寻求更加稳定的水源。挖井,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充满挑战的任务。
首先,老一辈人会仔细观察地形,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挖井。他们凭借着多年的生活经验,判断哪里的地下水源可能比较丰富。确定位置后,便开始了艰苦的挖掘工作。
铁棒和铁锹是他们的主要工具。铁棒用来敲打坚硬的土层,铁锹则用来挖掘泥土。老人们挥舞着铁棒,用力地敲打地面,发出“砰砰”的声响。每一次敲打,都是力量的释放,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铁锹在他们手中灵活地舞动着,一锹一锹地将泥土挖出来,堆放在一旁。
挖井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随着井的深度不断增加,挖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井底的空气变得稀薄,光线也越来越暗。但老人们从不退缩,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继续挖掘着。
在挖井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会挖到石头,需要用铁棒一点一点地敲碎;有时候会遇到地下水突然涌出,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排水。但老人们总是能够想出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在这个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数日甚至数月的努力,一口井终于挖成了。当清澈的地下水从井底涌出的那一刻,老人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口井,不仅仅是一个水源,更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有了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需要每天长途跋涉去挑水,只需要在家门口就可以取到干净的水。女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洗衣服、做饭,孩子们也可以尽情地玩耍,不用担心没有水喝。井也成为了邻里之间交流的新场所,大家会围坐在井边,聊天、乘凉,分享着生活的点滴。
然而,挖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井也需要维护和清理。有时候,井底会淤积泥沙,需要定期清理;有时候,井壁会出现裂缝,需要及时修补。老人们会定期检查井的情况,确保它能够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