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 南朝使团(2 / 2)重回北魏首页

只是多年的和平好像让北朝厌烦了,其南侵之心又起,这些年摩擦渐多,加上其幼年皇帝又已经独立治政,恐怕会起建功立业,追叙祖宗之心。

所以这次裴昭明来平城,既为了货值,也为了一探北朝是否愿意继续和平诚意。

裴昭明放下铁钎,取下头上的乌纱帽,又看看上面是不是有风沙飞尘,平城的气候还跟上次他来的时候一样,风一大就会起沙,他久居南国,没有见识过这种地理。

惮干净帽子上的微少的沙尘,裴昭明玩笑道:“这平城远比不得河北江南,漠南的沙都能吹到这里了,说不定哪天朝廷都不用动兵,只这流沙就能把他们灭了。”

谢竣笑道:“他们也知道这个流沙灭国啊!听说都打算迁都嘛!”

“裴某在建康时听北来的行脚僧说过,只是不知道是迁到邺城还是洛阳。”

“鲜卑在此立国几近百年,其国家权豪势要都在此地经营家业数代,宫殿楼宇俱全,又有祖宗陵寝在此,岂是说迁便迁的。”

“不好说,毕竟是少年人主,年少气盛,听说北主又心慕华典,要说迁都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其若迁往邺城,尚好,我等或可高枕无忧,若是真迁往东都,恐怕我等要坐立不安啊!”

“裴公此言何解?邺城本是魏武经营河北,制御许下之地,其地有漳水可通河运,袁绍,曹操皆因之。真河北之心腹也。洛阳周公卜营,平王因之以延数百年,后汉光武皇帝建都于此,控御中国,更有河,洛依凭,背靠邙山,魏晋俱都于此。较之邺,洛,各有其长,不管迁到哪里都会比这蛮荒之地好。裴公何以说迁邺安而迁洛危?竣不明,请裴公赐教。”谢竣正色道

裴昭明闭了一下眼睛,整理一下思路,拿起茶盏吹开里面漂浮的姜末,喝了一口热茶。看着谢竣问道:“卿以为鲜卑何以立国于此?”

谢竣沉默了一会儿,答道:“竣试答之。鲜卑当初定都于此,以其本来逐水草而居,起兵之初,乃是举族为兵,无有华人。鲜卑擅长游牧而不能耕种,就算给他们分发田亩农具耕牛也是无用,且其民习惯于水草丰茂之地,居住于毡帐之中,即便小儿也能盘弓牧马骑射,若内迁冀,豫,则民失其业,将成国家腹心之累。且鲜卑之能制中华,正是因为他们精擅骑射,战马百万,鸣镝之下一日可招万军,侵袭中华因地取粮,一日数百里,此中国之不及也。”

“而平城之地,正是耕牧之间,桑干水北可以牧马,以南则可耕种,又临近漠南,正可控御漠北,东向可阻他族于幽州之北,南向可制冀,豫,正北国用武之地。”

裴昭明听完,说道:“公言正是。这是鲜卑立国于此的原因,也是他的劣处。百年以前与今日大不同,昔日鲜卑拓拔部入中国最晚,又遭遇氐秦之祸。文教之道远不及匈奴、慕容、氐、羌诸部。正因为他们没有文教之累,所以能专力用武四方。及至前朝元嘉中,北方诸胡全部为魏所灭。能与魏抗衡者只有江左了。

鲜卑凭借武力立国,少于文治,其本族官人不懂治国料民之道,所以后来才有了崔浩这样以汉人的身份能位居台辅高位之事。台建(指南齐立国)以来,朝廷数次派遣使者前来此地观风,诸人回朝后都说此地胡风渐少,华章日多。长此以往则河北恐怕没几个人还会心怀旧邦。”

“再说其军事,北国以前有柔然为其心腹之疾,自元嘉以来历次遭到打击,虽然现在已经势微,不足为平城患。但是其控弦数十万,时刻坐待鲜卑自弱,胡虏之性,强服弱叛,三代至今如此。故此设抚冥等六镇制之。这些都是鲜卑兵力中的精锐所在,布置在这里专力于对付柔然,正是为了拱卫平城。如果鲜卑委弃平城,迁都河洛,这些集中于此的重兵将会有很多迁往洛阳,必然要南下与我竞争区宇。就算他们无意于入侵,北国在边境原本已经聚集了重兵,若是引平城之众齐聚洛阳,我们虽然有长江天堑,只怕也不能安居了。”

“泰始以前,北国因为青齐在我手,洛阳不能安居,如今青齐已失,河洛成为其腹地,加之北人渐慕华风,又困于平城之今非昔比,非大国之都。迁都之议只怕成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