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茶在历史上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两晋到隋,也就是直接煮茶的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始煮茶法。
而到了唐朝,在经济基础和茶文化的沉淀下,发展出一种比较复杂的制茶工艺,从摘茶到成茶水,大致有大大小小八道工艺,被统称为煮茶法。
到了宋代以后,人们大多喝的茶,都是抹茶。也就是把茶加工成茶饼之后,把茶饼敲下一小块,再把茶块碾成茶末,所以就变成了抹茶。一般我们把这种煮茶工艺,称之为点茶法。
至于每个朝代在茶中加的盐、葱花等香料,我们就不去过多计较了。毕竟加什么香料,都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的,每种工艺并没有严格的规范,所以我们就不再赘述。
在茶菁煮熟之后,公子羽便开始第二道工艺捣茶。
茶箐熟透,趁其未凉之前,快速放入杵臼中捣烂,越烂越好。
把茶泥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模子里,用布把茶模裹好,向下放置,而后让茶泥的水分干透。
而后就到了第四步拍茶。拍茶之后便到烘茶,烘茶之后,再穿茶。把茶穿好之后,在干燥的情况下能放置很久。
这只是制茶工艺的一种,却是最容易储存的一种。
这些茶是要运往七国长歌台的,不能长久储存怎么能行呢?
至于用来给易师尝味的茶,公子羽早有准备,在烘茶时,取出一小块,再用煮茶法,把茶煮好。
把头杯茶倒掉之后,公子羽这是给易师倒了一杯。
一个大锅,烧着旺火,易师早已是被火烤得大汗淋漓,纵是如此,易师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守在公子羽的身边是寸步不离。
所以当公子羽倒了一杯茶水之后,易师举杯就饮,根本没有注意到水还是滚烫的水,一口下去,差点没把易师的舌头烫掉下来。
“噗!烫死老朽了!”
“哎呀!易师你慢点!”
因为没有茶具,所以只能有酒樽来替代。公子羽为了让易师知道这茶的味道,所以直接打了一盆凉水,把樽泡在冷水里去热。
易师抖着脚,在呼出自己舌头的热气,片刻之后终于是等来了一杯温茶。
易师这次谨慎多了,小口小口慢慢品了起来。
水虽然还有点热,但已经可以下喉了。一股热流先是穿插过肚,直接到了小腹。
易师本来就很热了,这一杯热茶下去,这还得了?易师正想抽其青檀,只觉喉口中一股苦涩,让易师连忙吞了一口口水。
苦涩之感很快就被茶水的回味冲散了,苦涩虽然还淡淡的留在口中,却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甘甜。
茶气顺着鼻腔慢慢入喉之后,竟然是有一种淡淡的香味。
香味之后,才是那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甘甜和清凉之感。
易师顿时就惊呆了,不禁咋舌道:“一杯热茶,竟然有种清凉之感!这茶水竟然是如此神奇!”
公子羽解释道:“其实这并不是清凉之感,而是清神。易老虽是我中山的神医,但似乎对神农本草经不太了解啊!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茶不仅能清神,而且还能明目、益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