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司马迁的史记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西汉史也就写了一半。具体来说建汉的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01年是101年,而西汉是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共211年。所以史记里的210多年西汉史只记了100多年。剩下110年西汉史缺了没写。后来褚少孙、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位学者都患了强迫症,他们“缀集时事”,或补或续之,而且也称史记。这些作品内容虽可靠,史料也丰富,但可惜质量太次,无法跟司马迁的文笔形成统一风格。不客气地说,是貂屁股后面续了一堆狗尾巴。这样又引来了新一波的强迫症患者。
汉书是这一堆狗尾巴的终结者。这部史书的出奇之处不仅在于完成质量高,更在于这它是四个人前后相续完成的,堪比四乘一接力赛,然而不知道的人却几乎看不出来,如出于一人之手!就是,其成书过程也相当曲折,在写书的过程中,班家人全部出场,每一个人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彪哥奋笔疾书写后传
史记后继无“书”的情况到了东汉,史学家班彪非常iss那十几位续史记者,认为他们的续书文笔鄙俗,也就是说l爆了,根本做史记的后续之作。有人说这位彪哥眼光真的很高,其实他不光敢iss那十几位续貂者,就连司马迁本人他也敢iss。他写了一篇前略史论,把之前写史书的人都骂了一遍,但主要是评价司马迁史记的体例、体裁、内容和思想,他说,“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疎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意思是,司马迁所记,从汉朝开国至武帝时绝笔,这是它的功绩。至于采取经传,搜罗分散于百家的材料,很多粗疏简略之处,不如原来的真实详细,它是以多闻广载见长,论议肤浅而不厚实。他论学术就推崇黄帝、老子而轻视五经;写货殖传,就轻仁义而以贫穷为耻;写游侠之士,就轻视那些节烈的人而推崇世俗建功之士。这就是大毛病,有伤正道,所以遭到腐刑的缘故活该有此一劫。但是他善于叙述事理,文笔畅达而不华丽,质朴而不粗野,文质相称,则不愧为良史之才。如果让他遵照五经的礼法之言,符合圣人的是非标准,那就差不多了。
总之,彪哥对司马迁的异端思想极尽讽刺,表明了他的正统观点,这自然也是他写后传的指导思想。这篇前史略论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篇史学论文,可谓儒家正统史学观点的代表,在中国史学理论史上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彪哥还有位学生也是相当的才高八斗目中无人,那就是论衡的作者王充,王充在论衡里问孔刺孟,那气场也不是盖的,甚至被称为“三千年一人而已”。这其实跟他的老师彪哥不无关系。而且彪哥本人眼虽高手也不低,他才华横溢,酷爱历史,尤其是汉朝史。
要说班家人还真是有文学基因的。班彪的姑姑就是前汉著名才女班婕妤。班婕妤是西汉成帝嫔妃,班彪的姑母,班固、班超、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保存到现在的有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亦称团扇歌三篇。大家可以百度。
总之有着家族文学基因的彪哥采集了前朝历史遗事,还从旁贯穿了一些异闻,一口气写了65篇文采飞扬的后传。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
可惜,天不假年,没等他著完这后半截西汉史,他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班固,当时只有22岁按现在年龄大学本科还没毕业决心接棒完成这部巨著。
“班长”如椽大笔著汉书
“班长”就是班固的长子班固。不过在写汉书的“三班”中,他也确实是相当于班长。责任最大,出力最多,成就最著。班固比其父更加厉害,堪称“东汉第一支笔”。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文学上,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是司马相如、扬雄、张衡。他写的两京赋开创了京都赋范例,列入萧统文选第一篇。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大败匈奴后在燕然山勒石刻功,而当时班固就随窦宪大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那刻在石头上的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就是他的手笔。这可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呀。千年后范仲淹还因功业未成、边患未平在自己的词作里写下无限伤感与遗憾:燕然未勒归无计!不仅如此,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以这样的资历撰写汉书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东汉跟已经结束了的西汉在时间上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很多历史事件的评判会更加清楚客观。
建武三十公元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然而这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工作刚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这时候,班家出了一个超人叫超的人班固的弟弟班超,这位班超确实是个超人,不仅因为他超乎常人的抱负,也因为他超乎常人的勇气。“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都是他口头创作的。大家可百度。因为与汉书关系不大,这里就不详说了。此时,大哥身陷囹圄,他又像一个超人一样出现了。他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汉明帝的谥号是“明”,确实是个明君,他看了班固写的汉书后,对其文才颇为欣赏,不仅将班固无罪开释,还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为进一步改善其修史条件,他还召班固为兰台令史,秩俸为二千石,后来又转迁为郎。兰台是国家图书馆,藏书丰富,对于修史当然是极有帮助的。这里边还有个小插曲。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与弟班超书曰:“武仲傅毅的字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写文章不会结尾。”这就是“文人相轻”典故的由来,看来“文人相轻”也是一种病,班彪把这病遗传给了班固。
班固是个大才子,大学问家,大史学家,但却不是个好父亲。由于他“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洛阳令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种竞曾经被班固的家奴醉骂,因此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这相当于班固的后台倒了,他也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竞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了班固,每天施以鞭刑和侮辱。班固因此死在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班固在狱中,诸子不孝且无能,让他感到十分绝望,于是赋五言诗一首: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