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细读之后诸君会发现,这部书除了观念陈腐之外,还是很有可读性的。形式上,它采取的是四言诗的形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内容上大体跟女诫相似,但更注重用艺术手法表达观点。诗中对贤妻良母进行了图画式演绎,一幅幅文字描述的画面把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非常有感染力。为了突出贤妻良母的形象,作者还特意把懒妇、笨妇、蠢妇、泼妇等与之对照,通过鲜明对比,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表达得深刻而有力。我们在读诗时,脑海里会自动生成我们很熟悉的那些画面,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作者塑造的贤妻良母形象都是很常见的。私以为,凡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中需要一个贤妻良母形象的作者,最好都先读读这部女论语。从内容来看,确实像出自班昭的手笔。
原来的女论语体例仿效论语。书中也有孔子及其著名弟子,不过是“女孔子”和“女颜回”等。具体说来,以前秦太常韦逞之母宋氏代孔子,以曹大家即班昭等代颜、闵此据旧唐书。而新唐书作颜冉,彼此问答,阐述封建妇道。宋若莘的妹妹宋若昭对这部书进行了引申解释。然而这部书现在已经亡轶了。不过抱着研究的心态,我们倒是很想看看它的真容,也想测试一下其毒性,并掂量掂量它是否当得起女论语之名。
内训:母仪天下者的训示
内训是明成祖的徐皇后为教育宫中妇女采辑“古圣先贤“关于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诲。于永乐二年1404所编著。流传至今的版本共有德行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等20章。
仁孝皇后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成祖朱棣嫡后即正牌皇后1362年1407年,濠州人,是明开国功臣徐达的嫡长女,母谢氏谢再兴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日被册封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十一月十三日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寿46。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于长陵。作者为明朝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明成祖朱棣之妻,仁孝文皇后徐氏,博学好文,知书达理。
徐皇后从小性情贞静,喜好读书,堪称女秀才。明太祖朱元璋听说了她的贤淑,召来徐达,说:“我和你是贫贱时的知交。古代君臣关系好的,都结为亲家。你的爱女,配给我的儿子朱棣吧。”徐达磕头谢恩。
徐皇后待人处事,体贴谨慎,深受太祖及马皇后赞许。永乐元年被册封为皇后,为成祖治国安邦献记献策。这位皇后的确贤淑,可以母仪天下。所以,她编的书应该很有说服力。历史上有名的贤皇后很多,各有特点。这位徐皇后的主要特点就是喜欢编书出书。除了这部内训之外,她还辑录儒、道、释三家经典中有关奖善惩恶的言论与事例,另著成劝善书,给人以鉴戒。总之,她的内训毒性还没那么强,主要因为作者的母仪天下的气场。
女范捷录:变态的虐
这部书为明末儒学者王相之母刘氏所作。毒性最强,最变态,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束缚到了最严厉的阶段。估计作者是容嬷嬷闺蜜。此书分有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11篇。宣扬古代的“贞妇烈女“与“贤妻良母“等事迹。称赞女诫内训诸书阐发封建伦理的女学。作为女四书的压卷之作,它的“忠臣不事两国,烈女不更二夫”、“女子之有德者,固不必有才”等观点,跟女诫是遥相呼应的。此书采取骈体文的形式,举了大量女子中的变态的“先进典型”,既是给史上那些“感动丈夫及家庭以至中国”的女子的颁奖词,又是号召所有女性向她们学习的倡议书。煽动性和号召力都很强。
上述四种女子教本,自东汉至明末,先后相继问世和传播,明朝翰林院编修王相对其一一加以笺注。于明天启四年1624,由多文堂合刻为闺阁女四书集注,成为一套对女子进行封建教育的教材。之所以称为女四书,两重意思。一是教育女子的书,二是女人写的书。其实历朝历代,男人编写的此类书也有不少,比如明朝吕叔简的闺范、吕得胜的女小儿语,清朝陈弘谋的教女遗规,还有历朝历代篡改刘向的列女传为烈女传者,但都没有女四书的戕害大。因为女四书的作者本身就是女人。但这些书里也不都是毒素,其中教人持家和睦勤俭慈幼等项,以及用道德榜样感染人的教育和运用便於诵读的韵语编写教材等,尚有一定的意义。
女四书不仅在国内毒害妇女,还流传到国外,殃及汉语文化圈内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妇女同胞。明永乐六年1408中国政府曾以内训等书赠给日本使者。以后,日本于明历二年1656传有一种女四书,其中没有女范捷录而有女孝经唐朝侯莫陈邈之妻郑氏撰。后又流传一种有女范捷录而以女孝经代内训的版本。所以,我们也有必要了解一下女孝经这部书。
女孝经是唐朝郑氏撰。郑氏是唐朝散郎侯莫陈邈之妻。侯莫陈,是三字复姓奇葩吧?。郑氏的侄女被策为永王妃,于是写了这部书作为训诫。唐书艺文志里没有这部书的名字,宋史艺文志才开始记载。宣和书谱也记载了,五代十国的蜀国孟昶时有位画家石恪画了女孝经八张画像,才开始盛行于世。这部书仿的是孝经,分十八章,每一章的开头都假借班大家班昭立言。陈振孙书录解题一直以为就是班昭所撰,错得有点儿离谱。
很奇怪的是,班昭的影子总是阴魂不散。可见,在封建社会,班昭还真是一杆大旗,是迫害女性的急先锋。我们看鲁迅先生的祝福时觉得祥林嫂太不幸了,那一方面是因为有鲁四老爷为首的封建卫道士的迫害,但另一方面,同样作为女人的祥林嫂的婆婆、四婶、卫老婆子、柳妈们对她的迫害却是更令人发指和致命的。当然,已经将封建礼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祥林嫂自己才是杀死祥林嫂的直接凶手!从某种角度看,班昭是成功奉行了节烈观的祥林嫂,而祥林嫂只是奉行节烈观失败的班昭。两个人的人生都是悲剧。
班昭是毁了自己的鼻子,一千多年后,四书形成一套丛书,而天下女人为了能做到男外女内便足不出户,为了足不出户便自裹其足,一个女人的悲剧终于演变成了无数非也,是所有女人的悲剧!
节烈两个字,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里是这样总结的: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他深刻分析道:节烈这两个字,从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过“节士”,“烈士”的名称。然而现在的“表彰节烈”,却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原情,许他一个烈字。可是文人学士,已经不甚愿意替他作传就令勉强动笔,临了也不免加上几个“惜夫惜夫”了。
鲁迅说:只有自己不顾别人的民情,又是女应守节男子却可多妻的社会,造出如此畸形道德,而且日见精密苛酷,本也毫不足怪。但主张的是男子,上当的是女子。女子本身,何以毫无异言呢?原来“妇者服也”,理应服事于人。教育固可不必,连开口也都犯法。他的精神,也同他体质一样,成了畸形。所以对于这畸形道德,实在无甚意见。就令有了异议,也没有发表的机会。做几首“闺中望月”“园里看花”的诗,尚且怕男子骂他怀春,何况竟敢破坏这“天地间的正气”?只有说部书上,记载过几个女人,因为境遇上不愿守节,据做书的人说:可是他再嫁以后,便被前夫的鬼捉去,落了地狱或者世人个个唾骂,做了乞丐,也竟求乞无门,终于惨苦不堪而死了!
如此情形,女子便非“服也”不可。然而男子一面,何以也不主张真理,只是一味敷衍呢?汉朝以后,言论的机关,都被“业儒”的垄断了。宋元以来,尤其利害。我们几乎看不见一部非业儒的书,听不到一句非士人的话。除了和尚道士,奉旨可以说话的以外,其余“异端”的声音,决不能出他卧房一步。况且世人大抵受了“儒者柔也”的影响不述而作,最为犯忌。即使有人见到,也不肯用性命来换真理。即如失节一事,岂不知道必须男女两性,才能实现。他却专责女性至于破人节操的男子,以及造成不烈的暴徒,便都含糊过去。男子究竟较女性难惹,惩罚也比表彰为难。其间虽有过几个男人,实觉于心不安,说些室女不应守志殉死的平和话,可是社会不听再说下去,便要不容,与失节的女人一样看待。他便也只好变了“柔也”,不再开口了。所以节烈这事,到现在不生变革。
鲁迅说:节烈这事,现代既然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节烈的女人,岂非白苦一番么?可以答他说:还有哀悼的价值。他们是可怜人不幸上了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做了无主名的牺牲。可以开一个追悼大会。
鲁迅最后说:“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鲁迅先生的话说得太好,我只能大段照抄并毫无保留地奉上一万个赞!